(愛樂者園地)真摯情感與純潔樂念   樂飛

今年炎夏提早襲來,加上疫情反覆,只好盡量宅家聽唱片,這兩周欣賞的仍是一些輕盈簡單的消暑妙品。

這兩套平價版唱片以4CD結集了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95)的鍵盤樂作品,兩套共十六部組曲由列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 -1997)及加里洛夫(Andrei Gavrilov 1955-)各彈奏一半。

一般認為韓德爾的鍵盤樂組曲是為教學用途而作,在教導英國國王喬治二世三個女兒彈琴期間,他寫下這些作品供幾位公主練習之用,故只追求實用和娛樂的目的,以簡單明快的手法完成,盡量避免艱深的技巧。這些組曲發表於一七二零至一七三三年間,那時候現代鋼琴的前身古鋼琴(pianoforte)雖已發明,但仍未普及,故作品是寫給羽管鍵琴(harpsichord)演奏的。以羽管鍵琴詮釋巴羅克時期的鍵盤樂作品固然原汁原味,但時下很多鋼琴家都樂意以現代鋼琴來彈奏這些音樂,鋼琴提供的音量對比及音色變化,顯然更發揮它們的魅力。聽過幾位鋼琴家的錄音後,最喜愛的就是上述版本。一九七九年,列赫特與加里洛夫在法國圖爾音樂節(Tours Festival)的幾場音樂會中輪流出場,把韓德爾的十六部組曲全部彈奏,此四張CD為音樂會實況,將整套演出足本奉上。

鍵盤音樂在韓德爾作品清單中從不佔重要地位,和他同時代的巴赫寫了更多鍵盤音樂(包括大量的管風琴音樂),巴赫作品的嚴謹和縝密,韓德爾無法比擬,巴赫精湛的對位技法,韓德爾亦從不在意,慣於靈活應變的他,並無意為作品定立典範性的學術地位,他只憑簡單直接的手法,把純美自然的音符流暢舒展。對很多樂迷來說,韓德爾的作品也許更動聽、更容易接受。

這系列作品在曲式上並不按傳統組曲的既定規則安排,一般以阿勒曼舞曲(Allemande)、庫朗舞曲(Courante)、薩拉班舞曲(Sarabande)和吉格舞曲(Gigue)等順序而成的規則,韓德爾僅興之所至地自行配對或取捨,甚至加入個人即興或喜好的樂章,包括變奏曲及各類型風格的小曲,例如第五號組曲中的Air con Variazioni(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 / 快樂的鐵匠)及第七號中的Passacaglia(帕薩卡利亞舞曲),都是「胡亂拼湊」的產品,一向認真嚴肅的巴赫看到這些組曲,一定為之氣結。有趣的是,這些曲子由於旋律流麗、技巧簡易而更為平易近人,遂得以深入民心,廣為流行。

列赫特和加里洛夫同樣以平實及古樸的手法來處理這十六套組曲,讓作品散發淡雅自然的美感。他們節奏拿捏恆定,觸鍵明暗與強弱變化自然而發,讓音樂充滿律動感。當時的加里洛夫還十分年輕,雖與經驗豐富的列赫特同台演出,技藝發揮卻不遑多讓,甚至演奏風格也如出一轍,老實說,如不看唱片資料,根本難分那首是那人彈奏。韓德爾的作品對兩位大師來說,相信沒甚麼難度可言,可貴的是,兩人都以一絲不苟的態度來應對,除了嫻熟的技巧,樂迷還感受到真摯的情感與純潔的樂念。很多音樂大師都說,簡單的作品往往最考驗演繹者功力,真是至理明言。

這輯錄音當年以CD再版後,曾透過多種版本再次推出,均以廉價發售,後來列赫特彈奏的部分又結集於大師的EMI個人全集中,樂迷可有多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