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背後的西藏鄉村發展邏輯  王沁鷗

 三年前,次仁德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體制內的穩定崗位,返回家鄉自己創業。

 現在,44歲的她把生活過成了旁人羨慕的樣子。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結巴村,她開的民宿緊鄰寶石一般的巴松措湖,自2019年5月開張後,僅半年就賺了20萬元。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次仁德吉家中幾乎天天滿房。

 近年來,民宿經濟成為西藏鄉村發展的新引擎,全區家庭旅館已達2377家,成為群眾致富的新抓手。以結巴村為例,這個位於5A級景區巴松措內的村莊,保留了傳統的工布藏族古村落風貌,受到眾多遊客青睞。全村173戶人家,超過40戶都在開民宿,目前人均年純收入已超過兩萬元。

 民宿的賣點,在民俗,也在野趣。住在獨具特色,或者家一般的環境裡,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親密接觸,是許多遊客尋找的小眾旅遊體驗。

 然而,一些在今天遊人眼中的非凡美景,卻一度是阻礙長途旅人的難題。

 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曾是茶馬古道上的古驛站,如今已是藏東山谷著名的溫泉度假勝地,民宿經濟火爆。在過去,穿越崇山峻嶺的茶馬古道,交通狀況異常艱險。

 趕路的艱辛,令進藏商旅無暇細細欣賞沿途的風光,更遑論專程前往某一地點遊玩。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後,川藏、青藏兩條公路通車,西藏的路越修越寬,也帶火了「最美公路318」等一系列交通沿線的景點。旅遊取代了單一的公務或行商,成為許多人走出家門、來到西藏的目的,民宿、酒店,也逐漸取代了驛站。

 時代的發展,賦予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新的意義。曾經不起眼的鄉村民宅,如今卻可以成為受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九年前曾來西藏旅遊的北京遊客李女士,對西藏民宿的發展表示了驚嘆。當年,她和朋友前往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遊玩,晚上住的就是村裡的民宿。但那時,房間裡陰冷潮濕,供電不穩,幾個人一起睡在大通鋪上,想洗個澡也是奢望。但因風景醉人,李女士便忽略了不盡如人意的住宿條件。

 但今年,李女士再次來到西藏時,魯朗已完成華麗蛻變。

 2013年,在廣東力量援藏的幫助下,魯朗興建起了全新的旅遊小鎮,在保留過去傳統項目基礎上增加了一批新式民宿和星級酒店。民宿保留了傳統的藏式建築風格,但內部卻配備了淋浴、抽水馬桶、電視等現代化的住宿條件。

 「『民宿』在我的概念裡,一直是充滿民俗風情,但條件相對落後的住宿選擇。」李女士說,「沒想到現在在西藏,能有這樣打通了傳統與現代的住宿體驗。」

 而次仁德吉在巴松措旁的小樓,同樣是不少遊客尋找「詩和遠方」的首選。坐在民宿二層,眺望著近在眼前的湖泊、雪山,次仁德吉說:「生意這麼好,多虧了家鄉的好風光、好環境。」

 曾經,結巴村幾乎家家以伐木為主業,雖守著一汪湖水,但村中環境髒亂差,並不能留下遊客。

 2001年,巴松措被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隨著遊客增多,村民們意識到,原始的「靠山吃山」不是個辦法。

 從那時起,村裡開始設立護林員,後來,人人都成了保護森林資源的衛士。現在,不僅遊客願意留宿村中,豐富的森林資源還為民宿店主們提供了松茸等林下資源產品,讓民宿產業鏈更加豐富。

 從生態文明建設中尋找出路,用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以特色旅遊促進農村群眾就近增收、人居環境改善。民宿經濟火熱的背後,反映了西藏的發展智慧。

 據西藏自治區旅發廳提供的數據,2020年,西藏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061萬人次,實現收入12.17億元,農牧民直接和間接參與鄉村旅遊就業8.6萬人次,人均收入4300餘元。

 如今,雪域鄉村正變得既宜業,也宜居。在這裡,人們留得住青山綠水,也記得住悠悠鄉愁。◇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