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日前我國教育部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下稱《方案》),以防治學生遭受欺凌,建設平安和諧校園和促進學生快樂成長。身兼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婦聯副理事長呂綺穎認為,相關方案在新時代社會環境下值得本澳借鏡,期望相關部門檢視和完善本澳反校園霸凌機制,通過多元合作,預防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欺凌行為,保障學生享有安全、快樂的校園成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呂綺穎提到PISA2018研究結果,有關校園欺凌的排名已得到改善,但她認為仍需要高度關注。同時,剛結束諮詢的《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0二一至二0三0)》中,亦重點提到未來澳門教育發展更著重提升學生幸福感,這是上一個規劃中沒有的內容,反映當局相當重視。最近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宣佈成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她認同相關措施,認為將從更多渠道關注和跟進校園欺凌問題。
呂綺穎指,校園欺凌對受害者及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影響,更值得關注的是,欺凌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否因為家庭關係、學習或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導致偏差行為出現。加上隨着互聯網愈來愈發達,網絡欺凌也變得無處不在。她提到,婦聯一直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屬下心理治療中心去年已舉辦二十場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工作坊,透過活動提高家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介入處理。
呂綺穎指,隨著國家教育部門推出《方案》,認為可借此為契機,檢視本澳現時的防治校園欺凌工作。對此,她提出四項建議:一、持續完善機制,配合新一個十年規劃的著重點,檢視學校運作指南中,處理校園暴力及欺凌的指引,優化處理及通報流程,並定期為教師進行培訓,加強教師處理和發現相關行為的觸覺;二、加強學生對網絡欺凌的認知,包括自己是否被欺凌、對同學開的玩笑是否「過火」等,鼓勵同學面對網絡欺凌應主動求助,旁觀的同學亦勇於反映;三、參考《方案》內容,教育部門可指導學校進行相關分階段分層次排查工作,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及早發現欺凌隱患點;四、建議擴大「社區安全青年領袖計劃」及「滅罪小先鋒種子計劃」等計劃的功能,透過同儕間的正面學習與影響,為學生帶來更多反欺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