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變色蜥入侵台灣 十餘年仍難控制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二十三日電】綠鬣蜥氾濫問題受重視,同樣也是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在嘉義、新竹及花蓮等縣市都有蹤跡,十多年來累積移除量超過百萬隻,仍無法完全控制氾濫數量,對生態持續造成威脅。

 監測沙氏變色蜥十年的花蓮野鳥學會計劃助理龔文斌表示,沙氏變色蜥體型約十五至二十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因跑得快、不易捕捉且不影響民眾生活,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到社區調查時,住戶並不知道家裡院子裡的蜥蜴就是沙氏變色蜥。

 沙氏變色蜥和最近受到關注的綠鬣蜥,都是外來物種在野外氾濫成長,龔文斌說,綠鬣蜥可長到約一、二公尺,會吃農作物,造成經濟上損失,體型較大、外型較嚇人,民眾比較有感,會主動通報處理;相對「溫馴」的沙氏變色蜥因不被注意,移除難度提高,著名的七星潭風景區就是花蓮出現密度最高的區域。

 龔文斌強調,沙氏變色蜥數量增多,會和台灣原生種蜥蜴競爭棲地、食物,造成原生種數量減少,生態危害程度不輸綠鬣蜥,尤其入侵時間已久,不太可能完全移除,因此擴散範圍的控制尤其重要。

 龔文斌說,遇到繁殖期間,每名除蜥志工平均一小時可抓到逾二百隻沙氏變色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