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寄相思,筆墨凝脂入硯池。竹影橫斜春漸到,暗香浮動月歸遲。萬里風行存知己,八十三年譜新詩。撰書華僑好故事,難忘點滴話今時」。
承載著澳門回歸祖國廿一年的朗月清風,澳門華僑報在社會各界和體壇友好的鼓勵支持下,穩步迎來了創刊的八十三周年報慶。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八十三年的春風秋月,逾三萬天的筆耕爬格,華僑報積聚了一份厚厚的讀者朋情。打開連月來華僑報刊登的賀報慶篇幅,欣然地見到社會各界友好惠賜廣告給予的鼓勵支持,這份用心緣積澱的歲月朋情,充滿著濃濃的世代友誼。雖然疫情之下經濟不景,但體育界友好依然盡力惠賜廣告支持,此心此情,無須言表、藏於心內。
小記自一九六四年進入體校,當過運動員、教練員、小學體育教師、中學體育教師、體育記者,在新會體委工作十年,在廣州體院深造五年,在澳門新聞界打滾三十多年,尤其是一九九二年任職華僑報至今,二十八年來感恩於報社的栽培、提攜、關照及包容,讓「點滴集」的「申汀」這個筆名在體育版歷久常存、至今依舊,華僑報對申汀的厚誼濃情,小記看在眼裡、記於心中。
澳門報業琳琅觸目、各式其式、花草爭輝,但花有盛放亦有凋零,查閱資料顯示,從曙光升起,到夕陽湮沒,曾伴隨讀者走過了炎夏寒冬和春風秋雨的澳門鈔報、鏡海叢報、知新報、澳門通報、蜜蜂華報、澳門新聞紙、濠鏡晚報、平民報、民生報、新聲報、澳門勞動報、先鋒日報、中西報、至尊周報、濠海報、東望洋報、濠景郵報、象人週報等等、曾幾何時曾風光旖旎,但最終逝水東流,告別時才發覺難以釋懷,揮手間才知道彌足珍貴!
華僑報始終秉持著愛國愛澳的辦報宗旨,以為民喉舌、激濁揚清的清晰定位和豐富的內容以及專業性、學術性、知識化和文體共融的特色,八十三年來一直受到澳門市民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辦報認不認真是態度問題,辦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華僑報經常借鏡和學習先進同業同行的經驗,堅持本報特色的辦報路向,以嚴謹認真的辦報宗旨,貫徹以社會見聞為主線,致力於時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多元發展的辦報取向,為廣大讀者提供多元資訊的聲音和空間。
有國外新聞學教授在其大作「正在消失的報紙:在資訊時代拯救記者」中語出驚人:「在現代網際網路媒體衝擊下,傳統報紙媒體即將在二0四四年走向消亡」。此論極具震撼力。但小記認為,傳統紙媒與現代網媒之間孰優孰劣?網媒取代紙傳是否只是時間問題?從簡單的論語中恐難得到確切的答案。有人說現在十五至二十四周歲的年輕人超過百分之五十極少閱讀報紙,甚至成年人的報紙閱讀量也呈不斷下滑趨勢。但筆者對此「假設」並不甚認同,在崇尚「公信力」的新聞傳播時代,辦報內容的「公信力」才是最終真正決定汰弱留強的天秤法碼!傳統報章之所以能夠依舊存在,其根本原因還是在刊登內容的「公信力」方面有所優勢,新興網媒雖然在時速性、普及性及技巧上、空間上能夠橫空出世,但在公信力上方面則遠遠不及紙媒,這也是為何網際網路媒體發展雖然極為迅速,但仍無法在短期內全超報紙的質本原因。
媒體肩負著教化社會、監督政事的責任,華僑報奉行服務社會,著眼讀者的辦報理念,努力提升辦報質量,廣結朋誼,發揮在文化情趣和品位素養方面的特色,為讀者提供資訊傳播的風向,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恪守其核心價值和業績坐標的定位。
期盼體育界繼續不吝指教,引領方向;期待體育界繼續支持鼓勵,歡聚濠江。
「結緣體育重感情,歡樂體壇聚溫馨。感恩春風常不棄,寄留點滴聽雨聲」。◇
------申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