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克難精神」不能忘

 「兩岸一家親,大陳人更是根脈相連、相親相愛。」十二月一日,二0二0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期間,踏上母親的故鄉浙江台州大陳島,大陳籍台胞邵介鈺如是感慨。

 連日來,來自浙江杭州、溫州、義烏及江蘇昆山等地的百餘名台胞台屬走進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大陳島,參與為期四天的二0二0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

 歷史上,大陳島與台灣淵源深厚。公元二三0年,衛溫船隊從台州章安港啟程,經大陳島,遠航至台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約一萬五千名大陳島居民遷至台灣各地,發展到如今的近十五萬人。

 隨著大陳島開發建設加速,昔日的小漁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台胞台屬們漫步烏沙頭棧道,瞻仰大陳島墾荒紀念碑,走進大陳島台胞文史館,體驗大陳風情,尋訪歷史印記。

 邵介鈺的母親一九二七年生於大陳島水咀頭,他回憶道,「我母親會做台州刺綉,這是很多大陳同胞到台灣後賴以為生的技藝,從小就看著母親一針一線地刺綉,令我難忘。」

 在大陸工作多年的邵介鈺,一直記掛著大陳島,今年他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大陳島。

 「我走在烏沙頭棧道上,聽著海浪拍打礁石,想起母親曾經說起的大陳,『一片汪洋大海,島上石頭壘砌的房子,蝦皮叠起來和山一樣』。」邵介鈺以他最愛吃的台州食餅筒舉例,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很尋常的物質在當年都是不容易的。「大陳人的『克難精神」是所有中國人的代表,不論是大陳人,還是後來上島墾荒的後代,都傳承著艱苦奮鬥的精神。」

 大陳籍台胞顔達中八歲跟著家人從大陳島前往台灣。近年來,他回到台州做起茶葉生意。「當年的生活非常艱難,如今的大陳萬象更新。」環島公路、酒店民宿、漂亮的樓房讓他印象深刻。

 「在台灣,大陳人愛吃鰻鯗、黃魚鯗、腌膏蟹,過年吃年糕,喜慶時舞龍舞獅等依然延續著家鄉的傳統習俗。」顔達中說,「中國人講落葉歸根,大陳就是我的『根』。我常常回大陳島走走看看,也多次帶台灣朋友、美國朋友前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台州市椒江區委副書記馬駿說,大陳島是大陳台胞的思鄉之島,大陳眷屬的思親之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思歸之島,「大陳鄉情」把兩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二0一五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的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為兩地合作交流牽線搭橋,為推動兩地產業融合發展添磚加瓦,為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貢獻了力量。

 二0二0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上,台灣大陳同鄉團體和椒江區代表互贈書法作品。兩幅作品中寫道:山好水好故鄉好,根連心連永相連。(中新社 范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