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次寫的海昏侯博物館遊記拿給親朋好友看,不少人點頭稱是。他們的讚許,使我產生了寫另一位皇帝的想法。他就是明景帝朱祁鈺,也是被廢的帝王。私以為,與劉賀相比,他的失敗,更具戲劇性,也更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許多影視文藝作品,把朱祁鈺塑造成衝動自大、自私自利的野心家形象。然而,這並不貼合歷史真實。的確,朱祁鈺有錯誤,有些還是致命的,但這並不是某些文人墨客醜化他的理由。何況,為圖熱鬧而醜化,實在沒必要──明景帝本人的一生,就足夠傳奇。
朱祁鈺,生於一四二八年,一四四九年「土木堡之變」後即位。一四五七年在「南宮復辟」(又名「奪門之變」)中被廢,一個月後死去,年僅二十九歲。因其即位時期,年號景泰,故其又稱「景泰帝」,或簡稱「明景帝」。死後,他長期沒有廟號,直到近兩百年後的一六四四年,才由南明弘光帝追尊為明代宗。
他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次子,賢妃吳氏所生。不少書籍稱,吳氏本來是朱瞻基叔叔朱高煦的一名侍女。朱高煦發動叛亂,朱瞻基平叛後,召吳氏等女子入後宮。吳氏得朱瞻基寵幸,生下朱祁鈺,但因身分低微,她只能和孩子一起住在宮外。幾年後,在朱瞻基的爭取下,母子兩人才搬入宮中。不過,有的學者不贊成這一觀點,因為彼時,朱瞻基正在幫助自己寵愛的孫貴妃奪得后冠,他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再鬧出一場風波。不論如何,因朱瞻基只有朱祁鎮——孫貴妃之子,為太子——和朱祁鈺兩個兒子,他對他們都非常寵愛。朱氏兄弟只相差一歲,幼時感情深厚。一四三五年,朱瞻基病逝,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即後來的明英宗,改年號正統。封錢氏為皇后,母親孫氏為太后。八歲的朱祁鈺被封郕王。孫太后雖沒有垂簾聽政,但她畢竟是先帝皇后,當朝皇帝母親,有很大發言權。
朱祁鎮幼年登基,不曉國事,與宦官感情親厚,尤其崇信王振。一四四九年,他在王振的鼓噪下,親征瓦剌,結果全軍覆沒,王振被殺,他自己則被俘,此即「土木堡之變」。消息傳入京城,朝野皆驚。孫太后和錢皇后搜集金銀珠寶,想用它們贖回皇帝,可瓦剌人得到財寶,不僅不放人,還敲詐勒索。孫太后又打算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帝,但朱見深才兩歲,有甚麼治國能力?最終,在大臣的勸說下,她立朱見深為太子,同時立朱祁鈺為輔國,統領政事。二十二歲的朱祁鈺,就這樣從一個普通的諸侯王,誤打誤撞走進政治權力中心。幸好他在哥哥出征時留守京師,積累了些治國經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