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話說「虎符」  梅青

虎符,又稱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老虎威武兇猛,威風凜凜,在與別的走獸爭鬥中總是勝者,被稱為百獸之王,自古以來被用以象徵軍隊的英勇。老祖宗出於對虎的敬畏,將信物製成老虎形狀,稱作虎符。

虎符大都由青銅鑄成,中間空洞,由左右兩半合成為一體。兩半的剖面,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連接方式——榫,凸出部分叫榫頭,凹進部分叫榫槽,俗稱雌雄榫。兩半各有銘文,字數與內容相同。

因為虎符是調發軍隊的憑證,平日裏深藏不露,謹防盜竊,所以做得短小輕型,以利藏匿而不易被人發現。現存最早的杜虎符,長九點五釐米,高四點四釐米,厚零點七釐米。

平時,虎符的右半由帝王保藏,左半在鎮守各地的將帥那裏。

當需要某地的軍隊移防或出戰時,朝廷特使帶着帝王給予的右半虎符,前往當地會見駐軍守將,當眾出示。守將出示左半虎符,以驗命令之真假。兩半雌雄榫順暢合攏成整體,又要文字相合,即兩半上的銘文相同,將帥方可出兵。

虎符上的銘文是甚麼內容呢?以杜虎符為例,上有篆體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兵符右半存於君王處,左半存於杜地將領處,凡出動五十人以上軍士,左符須與君王的右符相會合。如遇烽火報警,不必會合君王的右符,即可出兵。

從中看來,虎符並非一符多用,而是一符一用。各地守將各執一符,銘文上載明用於某地,拿上述的杜虎符來說,只能授予杜地將領調發軍隊的權力,拿到別處將領那裏是不能生效的。而帝王那裏則有用於全國各地的虎符,一旦疏忽拿錯了或是送錯了地方,也是不能生效的。

為防假冒吧,漢代虎符又多了一道防線。東周、秦朝的銘文在各半上,不用合攏便可通讀。漢朝則改成對剖,就是鐫刻在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當右半左半虎符合成之後,方可通讀全文。

歷史上的虎符,除了銅質外,也有金、玉製成的。唐朝改用兔符,銀質,女皇武則天又改用龜符,唐•張鷟《朝野僉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又以銅為龜符。」南宋恢復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

虎符事關軍國大計,一旦失竊,後果難量,小者關係戰爭之勝負,大者關係國家之命運。歷史上真有偷盜虎符假傳軍令發兵的事:信陵君竊符救趙。如有興趣,請閱覽司馬遷的《史記·魏公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