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茅盾文學獎作家  林老師

 那年「密碼、諜報」小說、電影、電視劇興起,作為「諜報」文學先導作家的麥家先生,來到澳門氹仔嘉模會堂,以「文學像月光」為題作講座,筆者位列席上,曾提出問題,受教匪淺,獲益良多。當時正值文學界以「聽風者,追風者,捕風者」對密碼諜報文學作詮釋。而麥家著名的三部小說:《解密》、《暗算》、《風聲》更為讀者津津樂道。

 電影具教化作用,不少讀者是看了電影後而興起重新翻閱原著的念頭,一些經典暢銷小說,從來不易拍成賣座電影(當然也有例外)。例如鍾愛張愛玲作品的小說迷,他們對電影人改編偶像的作品而頗為不滿,認為影片破壞了他們心目中主人翁的形象。所以筆者認為大家不要抱著文學原著精神去觀看改編了的影視作品,因為它們屬兩個範疇的東西,不能等量齊觀。

 談回當日麥家先生的講座,席間有聽眾不滿影視劇,令原著故事受到曲解,故問:「閣下對人們改編了你的作品,有甚麼意見?」作家除了暗示上述原因外,更言:「在商業運作中,自己作品的版權出售了,便不能對改編有啥看法,一如一個賣了自家孩子的父親,可以對孩子日後的成長有何意見?」儘管文字小說跟影像作品均來源文字,但它們卻再次說明在表現手法上是大相徑庭的,因而令受眾產生不同感覺。

 正因這樣,筆者鼓勵大家閱讀麥家先生《解密》、《暗算》、《風聲》三部小說作品,當中《風聲》原著更能感受作者新的寫作手法。

 在《解密》和《暗算》中,資料內容都以旁聽、採訪的第三者身份出現,而《風聲》亦不例外,秉承了相關方式,但在說故事方面,卻有點推理小說中「密室小說」的變種,也是驚險的逃逸魔術,小說有強大的敘事力量,讀者每每要屏住呼吸,看一個人在重重鎖鏈下憑智力和信念完成他(她)的任務。

 麥家寫的諜報小說,並非開始便直入正題,一些所謂看似序曲、枝節也好,伏筆、鋪排也罷,都是作者經過精心刻意編輯,非一蹴而就。故事交代:時間為一九四一年春夏之交,日偽時期;地點:杭州西子湖畔;回朔一九三七年大轟炸西湖的命運,而當時中國時局如何,杭州與鄰近的上海又有何命運。

 接著便是人物出場:李寧玉(老鬼)的科員顧小夢,簡單幾筆:女,年輕,貌美,高窕身材,艷麗的姿色,夜色中亦奪人雙目,她算是著筆較多的初出人物,各人被關押在特別「牢房」中,幾句四字詞語令它的闊氣和豪華震驚各人;紫檀地板、紅木家具、鍍金鋼床、歐式沙發、貴妃躺榻、水晶吊燈,釉面地磚、抽水馬桶‥‥‥都是千金難買的玩意兒。

 大的時代背景交待過後,事件(風聲)的具體時間、背景亦隨之說明:一九四一年春末初夏,兄弟鬩於牆,日偽笑在家。一組對偶句,說出國共之間的皖南事變、日寇伙同汪偽虎視江山,從中揭開一段錯綜複雜的二國四方(國、共、日、偽)諜報人員間一場沒有烽煙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