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八月二十一日電】(作者 王堅 楊靜)「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這是清末民初廣州珠村舉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舊時珠村乞巧節的盛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二十一日,廣州天河區珠村明德堂裡張燈結綵,「巧姐們」興致勃勃前後張羅,濃濃的七夕氛圍縈繞四周。
當日,位於珠村祠堂中庭的乞巧供案上,上百件微型工藝品爭奇鬥艷,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傳統的米花、谷花、齋塔、牌坊、鵲橋等作品散發著濃濃農耕氣息外,今年還增加了「致敬最美逆行者」「垃圾分類靠大家」等具有新時代氣息的主題作品,讓現場的市民遊客眼界大開。
廣州珠村「迎七娘」通常在農曆七月初一舉行,即迎接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七仙女下凡,表達對七仙女的虔誠之意,同時為親朋祈求生活幸福美滿、工作順利等,是珠村特有的習俗,也是乞巧節前的民間開幕禮。
當日十時許,「迎七娘」儀式正式開始,祠堂內青煙裊裊,「巧姐們」準備好香案、供台、火盆等用品準備行禮。聞訊而來的市民遊客們爭相圍觀,不少市民還拿著相機尋找最佳拍攝點。在優雅的古樂伴隨下,兩位主禮嘉賓踱步而出,「玉女」們手捧瓜果餅酒,姍姍而來。獻禮敬茶、焚香祈禱,傳達虔誠祈福之音、營造天地諧和之境,熱烈祥和,寓意深遠,充份體現自古以來中華女性對心靈手巧、勤勞智慧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和追求。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我每年都會過來參加。」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十五年前廣州開辦乞巧文化節後,他每年都會過來參加,並幫家人和朋友祈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傳統的擺七娘、睇七娘、拜七娘、七夕遊園等線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面臨新的挑戰。
「既要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不斷、質不變,又要最大程度地減少疫情對傳統文化帶來的衝擊。」廣州市天河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今年珠村乞巧節取銷了聚集性的動態七夕遊園、七娘飯活動,但保留靜態的擺七娘、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展覽活動,並開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模式;同時,還將以往的六台乞巧供案濃縮在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場所──珠村明德堂進行展示。
此外,乞巧節期間,除了在珠村明德堂持續開展擺七娘、拜七娘等傳統活動外,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也向市民免費開放,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以乞巧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將通過實物與數字場景相結合的形式,生動再現乞巧春秋的歷史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