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走訪踏尋鄉村變遷的發展路途 北理工珠學院團隊潮州鄉村調研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暑期即將結束,今年暑假期間,北理工珠海學院京濤海納實踐團隊前往潮州地區開展以當地鄉村建設發展、文化傳承、特色產業為核心的實踐調研,實地走訪各類文化代表村落,踏尋鄉村變遷的發展路途。

 作為有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稱的潮州,無數古跡村落坐落其中。這裡孕育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同時也是不少傳統工藝的發源地。調研期間,團隊以當地鄉村建設發展、文化傳承、特色產業為核心,深入走訪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大坑村、歷史文化為代表的鋪埔村、傳統工藝為代表的西塘村等村落,走訪村落名人、重溫村落歷史、記錄鄉村發展、展示鄉風文明,利用視頻、微信推文、調研報告、海報、圖片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推介,吸引更多青年大學生關注鄉村發展,投身鄉村建設,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在以歷史文化為代表的鋪埔村,為「四點金」的古建築風格的儒林第中,記載著愛國華僑四代人的故事。陳氏儒林第由十九世紀末的泰國華僑陳國淦所建,是抗日戰爭中潮汕人民的重要據點,擔負著閩粵贛邊省委的聯絡、對接工作和護送中共幹部的重任,成為了潮汕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據點,開創了潮汕革命鬥爭的新局面。紛飛的戰火消逝,衝鋒的號角停止,在歲月變遷的長河中,這裡沉澱的不僅僅是古樸村落與歷史文化,還有早就根植在土壤裡的民風情懷和熱愛。

 以傳統工藝為代表的西塘村,是國家級非遺專案潮州手拉朱泥壺的發源地,有超過二百家的壺藝作坊,湧現出大批國家級、省級特色的工藝名匠。潮州手拉朱泥壺由揉泥、拉胚、修胚、組裝、燒製、成壺等近六十道工序完成,工藝師的每一步精雕細琢,成就了朱泥壺行雲流水的流暢線條、清脆如金石之音的結實身坯。朱泥壺本具有強烈的本土特色,在樣式中融入新的流行元素,同時吸收潮州民間藝術之精華,而這項傳統手工藝逐漸受到更多年輕人的追捧。傳統並沒有被時代洪流消抹記憶,其傳承關鍵在於文化與創新融合。

 通過七日的調研走訪,團隊成員表示切身感受到潮州鄉村建設與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放眼國家總體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多彩鄉村」的建設重在「彩」,這不局限於傳統農業生產的革新,歷史文化、傳統工藝、紅色血脈等生於鄉村的文化底蘊,成為帶動鄉村建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強力助推。青年學生聚焦於「新農村」的新建設,投身於鄉村振興之中是責任,也是義務。多彩的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新時代下的鄉村建設也會為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增添多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