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總社服建議長者與家人及社團等共同關注 長者精神健康影響生活質素

 【專訪】街坊總會社會服務辨公室協調主任梁詠恩認為,針對長者精神健康問題,社會及家人應加強關懷,長者亦應主動跟親友或社團傾訴自己的狀況及想法,共同關注和減低長者負面情緒。

 梁詠恩認為,人到晚年要同樣生活得健康快樂,需要長者本身、親友和社會共同關心、協作。長者方面,除了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外,也要重視自己的精神健康,因為精神健康也會影響其生活質素,尤其是患有長期病患的長者;親友方面,應主動關心長者,尤其要關心有長期病患的長者,保持經常性的聯繫;社團方面,除努力提供相關的社區護理、家居照顧服務外,還應在政府支持指導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服務,盡力堵塞相關的漏洞或缺失。

 她稱,受病痛長期折磨的長者,或需接受長期治療的長者,精神和心理方面都會有壓力及情緒困擾,進而有增加患抑鬱症的機會,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退休後的長者,生活由忙碌變為閒逸,加上經濟能力減弱,心理上可能覺得難以適應。因此,無論退休或長期病患的長者,多會有萌發自己失去價值、沒有用的偏頗認知,甚至還要被照顧等各種片面想法,倘偏頗認知與片面想法得不到開導,有可能誘發長者輕生念頭和出現自殺行為。

 她針對性地向長者、親友、社團提出相應的建議:一是長者正視問題自我減壓,倘長者遇到情緒困擾,可透過自助方式,譬如多與親友傾訴內心想法和感受,或尋求心理輔導員或社工的協助,藉此分擔、分散相關的壓力,增強自身心理免疫力。若能學習一些自我放鬆的方法,以期增強並維持情緒健康則更好;二是家人或親友當遇到長者情緒困擾時應更加關心及防範,倘發現長者有如同「我很痛苦」、「我不想活」的情緒,以及如「交代身後事」、「購買安眠藥、繩子或木炭」等或異常舉措時,就應該提高警覺,加倍關心與防範,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在日常生活中,建議親友多與長者交談。有時候,一句簡單的話語勝過一切,多說一些溫暖的、鼓勵性的話語,可以有效寬慰長者的內心,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三是社團盡職提供服務並努力完善防範缺失,現行的官民合作提供安老、護老的服務模式是可行的,總體成效獲得認同。當然,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如人類社會很多事物發展一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承擔澳門安老、護老服務的相關社團,除盡力提供日常的社區照顧、家居服務外,還應深入探索如何進一步完善相關服務的問題,力爭堵塞相關的漏洞或防範缺失。

 梁詠恩表示,街總長年關注長者需求,期望透過個案輔導、互助小組和精神健康社區講座等活動,推廣精神健康訊息,推介長者情緒病和有關服務資訊。以期盡量減少長者輕生或暴斃事件。

 據了解,街總有十一個頤康中心,及其他九個功能不同的服務中心都有提供相關的長者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