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欣就蘇嘉豪質詢闡釋疫情下對藝文界的支援 藉下半年藝文節慶活動推廣培才

 【特訊】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本月八日就關於立法會蘇嘉豪議員書面質詢作如下答覆: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衝擊下,本澳各行各業都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特區政府廣開言路,收集和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積極研究制定對策,迅速推出扶助措施,力求保障廣大市民的安定生活,促進社會整體盡快復甦。

 特區政府繼較早前推出的首輪經濟援助措施後,再推出第二輪經濟援助措施,當中包括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向居民、僱員、企業及自由職業者等作出較全面的照顧及支援,以緩解居民及各行各業的經濟壓力。

 就此,勞工事務局推出「帶津培訓」措施,目的是協助受影響的本地居民提升職業技能和紓緩經濟壓力,並將結合學員的就業意願進行就業轉介,協助本地居民投入相關職位,達致培訓及就業之間的銜接。首階段帶津貼培訓課程包括建築及設施維護、重型機械、餐飲、運輸、零售、個人護理服務及會議展覽等七大範疇。第一輪課程已於三月三十日開課,提供三百四十個學額;第二輪課程計劃於四月推出,共提供約八百個學額。課程主要對象為受疫情影響的失業人士及特定職業人士(包括導遊、旅遊巴司機、的士司機及會展業從業員,當中涵蓋自僱人士),部份課程更結合考證進行,冀透過考取技能認證,提升學員的就業機會。學員在完成培訓後,最高可獲發澳門元六千六百五十六元的培訓津貼。

 同時,政府亦將上述『帶津培訓』的涵蓋對象由本地失業人士擴展至本地在職人士。僱主可推薦在職的本地僱員報讀提升技能導向培訓課程,期間僱主不能減薪,僱員在完成有關培訓課程後,政府會向僱主發放每名僱員澳門元五千元的培訓津貼。

 面向本澳藝文界、文創界及相關的自僱人士、自由職業者等,文化局針對業界特點與處境,及時推出多項措施,冀能紓緩業界壓力,助其提振復元。現階段已公佈的措施包括:藝文社團因疫情而取銷的受資助活動,已產生的費用可依法獲得報銷;豁免文化局轄下文創空間營運者三個月租金;延長文化創意產業系列補助計劃的執行期,包括電影長片、原創歌曲專輯及時裝設計樣版三項補助計劃。

 文化產業基金對七十五個獲資助的文創企業項目、涉及三千六百萬澳門元的償還款項,採取延期還貸一年的措施;獲資助企業可協商延長還款期、提前發放補貼款項,或調動資助用途等。

 為貫徹「以工代賬」理念,文化局將為藝文工作者、文創公司及自僱人士積極創造創作和工作機會,藉以提振整體業界供應鏈。文化局首先將原定於四月底至五月初舉行的『HUSH!!沙灘音樂會』延後舉行,

 並改變形式以本地音樂人、樂隊、製作人員及演藝人員為主軸,走入本澳各社區舉行系列小型音樂會,並輔以網絡串連、

 裝置藝術、工作坊及文創市集等形式進行,讓更台前幕後的藝文工作者參與其中在下半年的大型藝文節慶中,則增加舉辦多元的社區延伸活動,為業界製造更多展演平台及參與機會,激發演藝市場的更多活力。此外,

 為豐富市民在疫情之下的文化生活,透過跨部門合作今年將推出「文化深度遊」先行先試推出『內港碼頭-司打口-媽閣廟』路線;在已較為成熟的氹仔旅遊線路加入更多文化藝術元素,如壁畫、藝術裝置、表演等,帶給市民和遊客常遊常新之感覺。

 文化產業基金亦計劃推出多項專項資助計劃,包括文化旅遊、社區文創、在灣區和外地市場推廣文化展演等,協助包括創意設計、文化展演和數碼媒體的文創企業在疫情後開拓市場。針對文創業界的一些自僱人士,文化局還將推出「線上教學短片公開徵集計劃』,資助手作藝人的創意教學方案,以短片形式上載網絡,推廣澳門的手作品牌及創作成果。同時,對於一些獲批資助卻因疫情不能公開演出的本地展演項目(包括戲劇、音樂、舞蹈、粵劇長劇),將作彈性處理,許可藝團調整呈現方式,改為線上直播或錄製演出。另將研究在下半年推出培育文創人才的活動,支持產業發展,提供平台予業界展示作品。

 在展演場地方面,自文化局首階段「藝文空間釋放計劃,去年推出十個場地以來,在演講、排演、展覽、綜合等用途方面都有可觀的使用率,藝文界反應正面。為擴大涵蓋範圍,與業界共享資源,讓藝團與人才有更多機會展示藝術創作,今年將推出第二階段「藝文空間釋放計劃,除繼續開放首階段的場館,將新增多個藝文空間,包括市政牧場舊址(牛房)、美副將大馬路十二幢別墅屋(綠屋仔)、塔石藝文館、舊法院大樓地面層、饒宗頤學藝館地下展廳、澳門當代藝

 術中心、海事工房一號、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二號等,供本地藝文工作者免費借用,作為展覽、排演及演出場地。

 為抵消疫情給本地展演計劃造成的影響,活躍創演活動與市場,文化局特別面向本地藝文團體,實行澳門文化中心豁免場租一年,由今年四月至明年三月三十一日。同時,文化中心、崗頂劇院。南灣舊法院。

 海事工房二號等,全面提供更多檔期,供作排練和演出,文化中心亦新增兩個小排練室開放對外借用。局方將繼續關注藝文業界的最新動向和需求,積極研究並推出其他政策措施,全力協助業界共度時艱,抗疫成長,不斷向前發展。

 關於黑盒子劇場的建設進度,文化局正積極跟進前期工作,以盡快啓動建造工程。新一屆特區政府仍就新中央圖書館的建設廣泛聽取社會意見,會待城市總體規劃完成後再作決定。

 至於公共藝術設置方面,其與城市空間、環境、建築景觀、社區民衆、藝術教育等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是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載體和媒介。文化局將與特區政府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加強溝通,密切合作,共同探討在本澳適當地黠和新建城區增加公共藝術設置。」

 立法議員蘇嘉豪月前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下,為避免人群聚集交叉感染,政府、私人企業和社團關閉轄下文娛設施和展演場地,原訂大大小小的藝文活動一律被迫取銷,包括第三十一屆澳門藝術節、二0二0澳門圖書館週,以及多項戲劇和樂團演出等,本來正在努力發展的的藝文業界首當其衝。

 全澳藝文活動停擺,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業界供應鏈各個環節產生結構衝擊,例如某個表演藝術項目被取銷,主辦單位原已投放人員、產品、租金等資源,以及預售的所得都化為烏有,同時因承接原活動而放棄同一檔期的其他工作機會,形成雙重損失;再者,項目牽涉大量台前幕後人員——如演員、導演、燈光、音響、舞台監督、技術工作人員,以至設計、攝影、寫作、翻譯、出版、廣告、手工藝等——均受到連鎖影響。

 藝文產業是本澳推動經濟多元的重要元素,然而,政府目前推出的經濟紓困措施,屬普惠政策而缺乏針對性,例如免息貸款援助對象為中小企,手停口停、復工無期的藝團及個人業者只能望門輕嘆,而市面上針對自僱人士的銀行低息貸款,以至社團的直接援助金,亦大多忽略藝文工作者。不少業者都擔心熬不過寒冬而被迫退場,一棵棵幼苗可能被毀於萌芽之中,令人感到惋惜。

 短期急救之餘,政府也應將「以工代賑」理念落實至藝文業界,適量加大藝文預算,以推出更多專項資助計劃、線上展演項目、公共藝術設置、特別場地政策等,長遠亦應研究改革文化資助政策、建立專業認可制度,以進一步提振業界的免疫體質。故此,藝文界殷切期望政府能陸續舉辦公開座談會以集思廣益,進而有系統地推出更多貼近實際需要的紓困和振興政策。

 為此,他向特區政府提出書面質詢如下:

 一、台灣文化部近期推出十五億元新台幣的《紓困振興辦法》,不但涵蓋受疫情影響的法人、商號等,還保障承攬合同受影響的自然人;香港政府亦委託藝術發展局向約四千名自由藝術工作者發放津貼。為貫徹經濟多元、留住人才的理念,請問政府會否積極考慮針對受疫情影響的藝團及個人業者推出其他紓困措施,如直接補助、帶津培訓等,以填補政府對中小企支援,以至銀行和社團對自僱人士援助的不足?

 二、為實現藝文業界『以工代賑』的理念,請問政府會否擴大相應的公共投資,及早籌備針對創意設計、文化展演、數碼媒體等不同的公共藝文專案,透過展演活動重新振興整個業界供應鏈?此外,政府又會否在不同基礎建設加入公共藝術設置的預算比例,同時在部分政府物業增加採購本地創作藝品,為藝文界提供更多元的發揮機會?

 三、即使政府願意因應疫情衝擊,而在今年下半年加倍補辦藝文活動,但場地檔期爆滿將是一大考驗。請問政府會否積極開闢更多公共空間,以及放寬『藝文空間釋放計劃』的範圍及使用條件,以供展演場地、文創市集之用?政府又能否加快建設文化中心旁邊的黑盒劇場,並重新考慮另覓選址興建新中央圖書館以保留舊法院作長期使用的黑盒劇場?此外,對於已獲資助的展演項目,除了允許延長完成期限,政府又會否支持因應疫情而調整其原訂的呈現方式,例如由實體改為線上,以盡量舒緩實體場地的需求,也能保障市民於抗疫期間仍能享有基本的文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