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五月二十五日電】(記者王恆志)六十年前的今天,在極度酷寒缺氧的「生命禁區」,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首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的偉大壯舉。
在國家經濟陷入低谷、中國體育遭遇困頓之際,中國攀登者幾乎以生命的代價完成了人類創舉,宛如在天際中射出一束光,照亮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要回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最值得我們驕傲的體育成就,非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莫屬。在艱難時代、困苦條件下登頂珠峰,不僅矗立起一座中國登山史、中國體育史的豐碑,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永存的記憶、永遠的驕傲!
二0一九年,電影《攀登者》讓這段歷史再度升溫「出圈」,很多年輕人被老一輩登山隊員的故事所深深打動。六十年來,登山精神之所以永恆而動人,正在於其「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內核和歷久彌新的豐富內涵。
六十年前登頂那一刻,登山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它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能行,也激勵著一代國人發憤圖強、銳意進取,催動著中國體育頑強拼搏、勇攀高峰。
如今,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邁步前行。此時此刻,登山精神的豐富內涵,仍能通過各種方式,成為新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精神養料。
山,永遠在那裡,但物是人非,登山行動、登山精神會不斷注入新形式和新內涵。站在新時代的潮頭倡導登山精神,更要深刻理解其內涵的科學性、多元性與和諧性。
登山強調科學性。六十年前攀登珠峰,給人印象深刻、讓人讚嘆的是不怕苦、敢拼命的精神,如今登山依然需要勇敢頑強的精神,但登山的計劃性、科學性、保障性已今非昔比,登山已演變成一門專業學科,涉及氣象學、管理學、領導學、風險決策等方方面面。攀登珠峰,也是折射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窗口。
登山呈現多元性。如今的登山已從單一的國家行動演變為國家行動與民間參與、商業登山的綜合體。對山的嚮往,對攀登的渴望,對自己身體的磨煉和精神的洗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雪山腳下,攀登山峰甚至珠峰。登山,不再是少數人的勇敢行為和生活點綴,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登山商業模式也為中國體育產業注入新的增長點。而世代居住在珠峰腳下的西藏村民,也通過有償服務登山找到了脫貧脫困的新途徑。
登山趨於和諧性。「征服」珠峰早已成為歷史名詞。如今的攀登者都意識到,山永遠不可能被「征服」,人與山,只能同生共長,和諧相處,相互守望。近年來,珠峰環保行動日趨有力。「除了腳印,甚麼都不要留下」逐漸成為共識。雪山是有靈性的,你愛護、守護雪山,雪山也會給你回報。人與山的和諧相處,是新時代登山精神的新坐標。
時代一直在變化,但登山精神的底色始終沒有變。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每一名奮鬥者的心中都會有一座山峰,這座山峰或許就是從登山精神中找到的屬於自己的一份理想、一點追求、一個目標甚至是一個偶像。
六十年前的那束光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個勇為天下先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