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首輪抗疫情促經濟電子消費劵(卡)今日起三個月內生效,在各有關部門監察下,各種民生物價基本穩定。坊間盼活豬供貨真正引入競爭、超市實施「誠信店」評鑑、加大開放街市外鮮活商品經營權,以及各種相關信息手機程式化及時公佈。
防控新冠肺炎期間,一些鮮活商品售價離譜性飆升,其中最典型者是祐漢街市每斤豆苗高達五十元的「海鮮價」。坊間認為,造成一些鮮活商品售價離譜的原因,與供應量、交通運輸、價格聯盟等因素有關。在市場經濟主導的澳門,要抑制不合理價格,大致有幾種方法:盡可能多地引入競爭,效法水、電定價由官方掌控價格上限,擴大化實施「誠信店」評鑑……
特區政府為扶助中小企業,推出每名澳門居民三千元電子消費劵,促內消、挽經濟。首期電子消費劵使用期將於五月一日起七月底。此前的防控疫情期間,一些售價離譜現象引發民間不滿,臨近消費劵生效期,又聞一些民生商品被經營者悄悄加價。于是,引起市政署、經濟局、消委會等有關部門的重視,紛紛採取相應的舉措。昨是消費劵生效前夕,市面情況顯示,各種民生用品售價基本穩定,也仍有少數商品價高不下,有商品售價比過往價略高,但也些商品售價有所下調。品種繁多,難於一一敘述。
總體而言,坊間有以下反映及訴求:
一是活豬供應要真正取銷計劃經濟模式。過往,為保障港澳活豬供應,內地方面實施「專供專養」的計劃經濟模式,出口港澳時的檢驗檢疫必須有「專供」文件。計劃經濟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就逐步淡化,然而,供港澳活豬模式仍然沿襲。期間內,曾有意加入供貨競爭者擬著手投資,後聞「出口環節」不會通過而放棄。有肉販稱,去年來因為非洲豬瘟令活豬供應量大大減少,也令供貨價、批發價、零售價相應地不斷調升,欲令澳門鮮肉零售價下調,必須解決供貨量問題。有市民稱,活豬供應必須真正取銷「計劃經濟」模式,廣開渠道,才能價廉物美。
二是加大開放街市外鮮活商品經營權。防控疫情蔓延期間,在街市附近街巷出現了不少直接來源於生產基地的蔬果專賣連線店,相關商品的零售價,比街市同類商品零售價至少便宜三、四成,例如街市菜心十六元一斤,街市外連鎖店僅約十元。坊間希望政府繼續開放街市外鮮活商品經營權,引入不同型式、不同供貨途徑的競爭者,真正造福市民。
三是普及實施商鋪「誠信店」評鑑措施。相關資訊表明,消委會長期以來的商鋪「誠信店」評鑑措施在打擊旅客消費的「黑店」問題上頗有成效。坊間希望將此模式擴展至所有經營民生物品的商鋪,並適時監察與及時更新相關資訊,對於商品質素和售價離譜的商鋪,及時取銷「誠信店」標誌。
四是民生商品售價及誠信店手機程式通報。坊間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正實施的智慧城市計劃,應該考慮將民生物品售價及商鋪誠信程度列入「手機程式」,及時向市民、遊客通報,既保障蒞澳遊客和澳門居民的合理消費權益,又維護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良好形象,還可倡導及弘揚誠信理念。
據悉,官方前(四月二十九)日公佈的「超市物價巡查報告」表明:食米價格平穩,平均零售價維持不變,其中一款食米在部份地區的平均零售價比前調升,調升程度最高達一成多,;多款較暢銷的罐頭及麵食平均零售價與上次調查的價格相若,其中個別牌子的平均零售價有少於百分之一的升幅;綜合超市整體物價,四成多貨品平均零售價近兩星期沒有變動,兩成七商品平均零售價有下跌,其餘三成多貨品平均零售價普遍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