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口罩造成的皮膚損傷

 疫情期間,長時間佩戴口罩使很多人產生了皮膚不適,甚至出現了皮膚損傷。那麼口罩之下,我們的皮膚存在著哪些隱患?而又該如何對應這些損傷呢?

 口罩導致的皮膚問題有哪些?

 1.壓力引起的皮膚損傷。由於長時間佩戴較緊的口罩,如N95口罩或掛耳式口罩,鼻部、面頰、下頜、耳後等接觸口罩邊緣部位的皮膚容易出現紅斑、勒痕,同時可能伴有疼痛,嚴重者還會出現皮膚破潰、糜爛。

 2.潮濕引起的皮疹。當連續佩戴密閉性強的口罩時,口罩內部出汗多,長期潮濕的環境會導致皮膚發白、浸漬、起皺。

 3.接觸性皮炎。一些人由於佩戴了品質較差的口罩,或對口罩的材料過敏,令接觸口罩的部位及附近皮膚出現紅斑、紅丘疹,並伴有瘙癢,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水腫、水皰、滲出。

 4.痤瘡。由於口罩內部環境潮濕、溫度高,影響皮脂腺的分泌,皮膚出油增多,可能導致痤瘡的出現或加重。

 如何有針對性地應對皮膚損傷?

 1.要預防壓力引起的皮膚損傷,可儘量避免使用掛耳式口罩,改用頭部繫帶式的醫用外科口罩,每隔一至兩小時松鬆綁帶。如果是佩戴N95口罩,可以提前在受壓明顯的部位貼醫用水膠體敷料預防壓傷。如已經出現了損傷,要先判斷嚴重程度。如果壓痕較輕,塗抹潤膚劑即可,一段時間後壓痕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出現紅斑、腫脹,可以用生理鹽水冷濕敷;如果出現比較重的瘀斑,可以塗改善局部血液迴圈的藥膏;如果壓迫嚴重,出現了破潰或糜爛,可以塗抗生素軟膏預防局部感染,抗生素軟膏吸收後可以噴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數,促進創面癒合。

 2.要預防潮濕引起的皮疹,可以提前在面部塗潤膚劑。每隔二至三小時摘掉口罩並擦乾汗液,補塗潤膚劑,促進皮膚恢復。

 3.要針對接觸性皮炎的症狀,如果出現了紅斑、紅丘疹、瘙癢,可以塗抹爐甘石、氧化鋅糊等藥物止癢;若情況嚴重,出現腫脹、滲出甚至水皰,則需要及時就醫。

 4.出現痤瘡後,首先要辨別這是炎性痘痘還是閉合性粉刺。炎性痘痘通常顏色鮮紅、壓著疼痛、有黃白色分泌物或膿頭;而閉合性粉刺通常為膚色、壓著不疼、小米粒大小、尖頂狀、中央可能有黑頭或白頭。針對炎性痘痘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抗生素軟膏即可緩解。針對閉合性粉刺可以塗阿達帕林凝膠或維A酸乳膏,但這兩種藥物具有光敏性及刺激性,需晚上先清潔面部後少量點塗於粉刺上,不能大面積揉。若痤瘡較為嚴重,需要及時就醫。另外平時儘量不要熬夜,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油膩或高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