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科學期刊》 報道澳抗疫成果與經驗

 【特訊】《國際生物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近日以「全球抗擊SARS-CoV-2和COVID-19」為題的特刊報道了澳門健康衛生界的抗疫成果和經驗。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提出以糞便核酸檢測兩次陰性為指標的出院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對全球抗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期發表還包括來自全球抗疫前線的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香港大學醫學院文章,以及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和中華醫藥研究院的系列文章。

 二0二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作為世界級旅遊中心的澳門也受到嚴重衝擊。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面對嚴重的疫情,採取了果斷的措施,成功將疫情在特區內的蔓延控制在極小的範圍,使得第一階段全澳病例只有十個,並保持了四十天以上無病例紀錄,該十個外來和本土病例全部治癒出院,負責救護治療的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專科醫生羅奕龍及其團隊根據澳門臨床研究,提出了以糞便核酸檢測兩次陰性為指標的出院標準,對全球抗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期發表的還包括來自全球抗疫前線的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李聞天和李毅醫生團隊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和港大醫學院金冬雁教授研究小組所概述的有關人類冠狀病毒現有知識的文章。

 《國際生物科學期刊》的抗疫特刊還系統地報道了澳大健康科學學院鄧初夏、沈漢明、徐仁和、項玉濤、鄭軍和趙琦教授及其團隊和中華醫藥研究院陳新教授及其團隊的系列文章。澳大的專家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包括流行病學、病因學和病毒學等,就新冠肺炎的預防、診斷、治療、預測和精神衛生服務等方面,分析闡述了他們對SARS-CoV-2和COVID-19病毒的理解,並對現時有關該病毒和疾病的研究報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綜述。另外,特刊中還收錄有關中醫藥在這次抗疫中重要作用的文章,指出中國有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COVID-19患者曾接受中醫治療,並提供了表明中醫對患者有益的臨床證據。詳見如下:https://www.ijbs.com/v16i10

 《國際生物科學期刊》是國際綜合性生物學期刊,內容涵蓋生物醫學各領域,包括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結構生物學、微生物學、份子生物學、份子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科技、生物多樣性、生態學、海洋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其過去五年的平均影響力指數(影響因子)為四點三,二0一九年即時影響因子大於五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