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習慣說》與說「習慣」  林老師

中學時有《習慣說》一文,至今印象猶在,它乃清代古文家劉蓉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一個人是很容易適應外物的,適應了外物,也就由不習慣變為習慣。而習慣養成之後,對外物是否合理,對外物的是非優劣,往往也就不加詳察,不予追究了。

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裏讀書。他低下頭讀書,每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窪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彆扭,但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裏坐下,回頭看看那處窪坑笑着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甚麼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後叫僕童將窪坑填平。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裏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似的,心裏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後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窪;時間久了,窪地就彷彿平了;以至於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最近,多年忘掉的習慣,卻陡地回來了。這便是:勤洗手、戴上口罩(潮流、時裝)、用鎖匙或門卡按升降機按鈕;用漂白水按比例的稀釋液,清潔公眾地方及家居,並倒進家中廚、廁的下水管道裏;同時「希望家居升降機按鈕有蓋上膠紙,阻隔病毒,定時清潔消毒。」有這習慣和期望時為十七年前的二零零三年「沙士」期間居住鄰埠的事矣,唯至今記憶猶深。

眾所周知,見近日社區出現疫情,當年的教訓:因昔日同事居住「淘大疫區」,一家要被集中隔離,事後同事亦患上治療骨枯後遺症,至今猶有餘悸。十年前,入住珠海,數易小區,對小區管理人員的水平和意識,實不敢恭維。早前要求一小區最高管理人員鄒某要求一些防疫措施,豈料對方向筆者反駁,對話如下:

筆者:鄒先生:按XX抗疫指示精神,請問管理處對小區每棟的升降機內、外按鍵消毒措施,有啥安排?!請教一下:按鍵是否應覆蓋膠紙?你會安排員工,每隔多長時間用相關水劑消毒揩抹?

鄒:每天消毒。

筆者:多少次?按沙士(非典)時期:按鍵應覆蓋膠紙!你應安排員工,每隔一定時間用相關水劑消毒揩抹!你要相關指引嗎?1:99漂白水為標準消毒抹液!斗門,坦洲皆出現案例,請保障住客安全,勿蹈武漢市覆轍。

鄒:上午下午各一次。

筆者:這個是甚麽標準?幾點鐘進行?有覆蓋膠紙嗎?

鄒:政府沒有給到標準,我們主動做的。無覆蓋膠紙。

筆者要求覆蓋膠紙之餘同時說:建議你在電梯旁,設有記錄牌,有了記錄,你的下屬不敢有缺漏,你又好監管,住客也放心,倘你認為有困難,不好實行,我會轉告管理高層問一下,能否做到?!另有消毒記錄牌,你不是省心多了?!我為你好,你不但不領情,反要向我發脾氣,想倒打一把?!……今次疫情比當年「沙士」嚴重多了,我為保命啫,你的事,我根本沒興趣管!你明白嗎?!

對方啞然,不置可否,事情似不了了之,自忖徒呼奈何!

數天後,小區居民微信朋友圈發出圖文並茂的「住戶升降機按鈕覆蓋膠紙及附帶其他措施」的「德政」,總算亡羊補牢,余亦不敢居功。相信這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習慣吧」,但反詰:「人之生命」,難道會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