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82周年 經緯交織家國記憶與和平之聲

 【中新社南京十二月十二日電】(作者程勵 楊顔慈 朱曉穎 申冉)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八十二周年,十二月十三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戰爭硝煙早已散去,歷史真相卻日臻清晰,和平之聲愈加響亮。

 在歷史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專家學者、海外華人、國際友人……以不同的契入方式,為真相奔走,為正義發聲,為和平代言。

 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日軍侵入南京,對南京及附近地區大量平民、戰俘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泯滅人性的大屠殺。無數普通百姓的一生就此改變,葛道榮是其中之一。

 葛道榮當時十歲。本該快樂的童年記憶,卻充滿著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的畫面。所幸的是,在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的保護下,葛道榮和弟弟妹妹躲過屠戮。

 這份恩情讓葛道榮終生難忘,也促使他做起了和平使者。他說,「生命不息,腳步不止。」

 在最初的四十多年裡,歷史真相被蒙上厚厚灰塵,鮮有人知道或提及在南京發生的那樁慘案。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喚醒冰封許久的「南京記憶」,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建館、立碑、編史」工作全面展開。

 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便是最早一批「打撈」家國記憶的人。他組織編纂的七十二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共四千餘萬字,迄今仍是世界上關於南京大屠殺最翔實的史料集。

 「把這段歷史真相搞清楚,是我們學者共同的責任。還原歷史,只為開創未來。」張憲文稱。

 編史之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於一九八五年在萬人坑遺址上破土而出。館藏的一件件文物史料成為直擊心靈的「利刃」,將南京大屠殺真相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遇難同胞「守靈二十三年」的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說,「二十三年間,我覺得有三件最值得紀念的事,一是三次擴建紀念館,二是地方公祭終於上升為國家公祭,三是將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如今,紀念館的年參觀人次從十萬陡增至八百萬。參觀者中,不乏愛好和平的國際人士,日本「銘心會」會長松岡環便是其中一員。

 一九九八年至今,松岡環往來南京百餘次。她追訪了數百位日本老兵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撰寫成書,拍攝影片,將塵封的「點」與「點」的記憶串聯成有關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真相脈絡,講述給更多日本人聽。

 在松岡環等一大批並肩同行的國際友人、海外僑胞的奔走努力下,捍衛真相、呼籲和平的理性聲音,飄洋過海。

 二00四年,美籍華人魯照寧通過中新社,聯繫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此開始南京大屠殺史料的海外收集工作。十多年來,魯照寧熱心抗戰文史資料的徵集和捐贈工作,迄今已達一千七百多件(套)。

 公祭日前夕,美國芝加哥歌劇院駐院導演、旅美青年歌劇導演周沫向紀念館捐贈了她的《拉貝日記》歌劇總譜。這部帶著戰爭創傷基因的作品,正是為和平而作。「我奶奶親身經歷過南京大屠殺浩劫,僥幸活了下來。我很感恩能够傳承這火種,講述歷史真相、傳遞和平理念。」

 「這段歷史記憶,經歷了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城市記憶、國家記憶,到世界記憶的過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現任館長張建軍說。

 在他看來,這段承載著「城市之殤」「民族之慟」的記憶有經有緯,每個人都交織其中。「在未來,慘痛歷史仍需銘記,無論國與國關係涼熱;在未來,和平依然如陽光雨露般珍貴,需要來者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