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改變背後的動機 思正

 變與不變,就在一念之間,是進是退,結局可能全然不同。以不變應萬變,能否奏效,因人而異。時間的洪流裡挾著你我,讓人疲於應付,身不由己。改變,從來都是說的容易,做的困難。這時來個轉身,想想為誰而變,說不定動機就被兌換成了動力。

 想起三四年前,感恩節閉幕式,學生逐個上台分享作文,而我則充當主持人。穿針引線,駕輕就熟,會後自我感覺良好。那次,任學生讀文稿,以配樂為掩護,生怕學生現場出醜。唯有一位高三女生全程脫稿,聲情並茂,打動全場。那次,我自以為萬無一失,其實內心裡暗藏的是對學生的不信任。之後,同事大膽嘗試,分享會打破了教師主導的格局,脫稿演講變成一股清流,而主持的麥克風也交到了學生的手上。學生從磕磕碰碰到穩穩當當,台下的苦功,燃燒成了台上的光芒。原來改變並非沒有可能,只要讓出一方舞台,就能贏得一片精彩。帶得走的能力,不再懸空,而是真正的落到了實處。

 於是,求變的念頭在我的心裡紮了根,隨時冒出尖來。還記得去年的感恩節,年年徵文就寫感恩,師生聽了,膩到心頭。畢竟能感恩的人事,似乎被挖空了。就像多年以前,每回寒假都寫春節有感,學生寫到厭了,滿紙陳詞濫調。誠然,學生但凡有點創作意識,可以在不變中求變。可是,大多數人都習慣性地抗拒,議論文不好寫,記敘文氾濫了。如此,我便建言,不如改寫新詩,同是感恩主題,卻也因應體裁不同有所創新。為了避免同事為難,於是我就以身作則,開寫作示範課。嘗試後,才發現,在詩歌這片沃土上,學生也種出了秀美之花。而今年的感恩節徵文賽又變,變為寫書信或編故事。如此,三年循環往復,以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為本,總比一成不變要好。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守住傳統確實容易,熟門熟路好辦事。可是傳統也會僵化,人也難免喪失活力,最後事情成了,意義沒了。以往,我總抱著非黑即白的心態,追求做事高效,可是卻沒發現,創意往往就在黑白之間。香奈兒的全球總裁莫琳在《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中說,香奈兒的特色在於一隻腳站在傳統,一隻腳跨到未來,傳統與現代是可以並不矛盾地融合到一起。這才明白,矛盾雙方並非截然對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甚至可能如太極般水乳交融。慣性思維常常讓人免於犯錯,為做事而做事,雖然無可厚非,但也難免落入俗套。

 在我看來,進十步,退五步,總比原地踏步要好。有鑒於此,為了改變以往高三語文複習工作紙滿天飛的現狀,我和高老師合編了一本練習冊,大刀闊斧,增刪補改,便於師生使用、保存。又為校報萌芽報改為彩色版,學生參與編輯、排版,打破了以往由科組長一手包辦的格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能力。很多事情,三思而行,只要利人利己,改變就有可能。當然,所有改變,發口號,下命令,從來都不是難事,難的是別人與你齊頭並進。而我也不敢輕易地苛責別人,畢竟所有變革都有可能帶來負累,你所追求的意義,可能到頭來只有你在乎。

 此外,所有改變不能為了一己之私,畢竟做給人看,終會露餡。變與不變,這是一個選擇難題。頻繁地去改變,沒有經驗積累,到頭來只會淪為一株墻頭草,隨風俯仰,喪失自我。莫琳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決定,而是決定背後的動機。因此,我想套用她的話說︰「重要的不是改變,而是改變背後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