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華僑報》與文人    喬捷

前天是《華僑報》創刊八十二周年紀念日,據澳門記憶網站介紹,當年香港《華僑日》報社長岑維休委派編輯趙斑斕、雷渭靈兩人到澳門創立中文報紙《華僑報》,以滿足抗戰時期居民對戰事訊息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華僑報》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面世,是澳門首家採用電訊報機收錄「中央社」電訊及國內外新聞的報館,因刊載消息快而準,發行不久,銷量便達到三千份,成為當時澳門影響力最大的日報。

身邊的文友,不少都給《華僑報》供過稿,最老的當數上世紀五十年代執筆「華座」版的李烈聲先生,只是他年事已高,問他當時在報內用的甚麼筆名,他已不復記得。然而,他早前在文章中就提到,五六十年代《華僑報》仍然是當時銷量最好,稿費最高,給寫作人待遇最好的報紙。

自己寫過甚麼也許會忘記,報館給予的現世恩情卻不易忘懷,因為都是切身的感受。那年頭,澳門的經濟環境不好,稿費相對來說反而好好用,如果寫得勤,稿件又有報館肯用,一般文人的生活都過得還不錯的。時至今日,《華僑報》仍然堅持刊登小說、發表文學作品的傳統,「華青」版成為一代一代澳門文學青年初試啼聲,獲得發表機會的重要平臺。在媒體越來越難經營的今天,寫作人確實更應該感激願意刊登文學作品和給予稿費的報館,因為這不得不說是有慈善和尊重的成分在內。

記得回歸初期,報館應該也有過一段經營特別困難的時刻,大概有一兩年時間都沒有收到稿費,以為拖着拖着就沒下文了,報館卻在環境稍有起色後,即陸續把那段日子的稿費逐月發回,到今天我還是覺得十分感動。在此,希望《華僑報》業務蒸蒸日上,在新時代之中有所發展,延續、壯大此一澳門報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