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澳門保安司長辦公室主任張玉英就立法會林倫偉議員所提出之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就質詢第一點内容,考慮到跨境學生的出行需要,治安警察局早於二0一0年在關閘出入境大堂設立十一歲或以下學生專用通道,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上午六時至八時三十分(出入境大堂)、下午四時至六時(出境大堂),只要穿著校服或持本澳學生證就可使用(容許一名成人陪同,持非本澳證件人士亦可),因應繁忙時段的人流情况可加開至八條專道,能夠有效地與其他通關人士分隔,使到跨境學生及陪同人士能麴快速通關,據統計每日約有四千人次使用學生專用通道,相關措施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同。
根據教育暨青年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二0一八/二0一九學年的跨境學生人數共有二千零四十八名,分伟在全澳各區的一百多個校部,主要集中在花地瑪堂區。教育暨青年局代表於二0一八年九月十二日應珠海市香洲區拱北口岸地區綜合管理辦公室邀請出席「共治.共建.共享一拱北口岸綜管辦與澳門居民代表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提出了便利垮境學生通關措施的意見,當日隨即跟進落實了允許跨境學生使用位於拱北口岸廣場專為長者、婦孺以及孕婦而設的關顧專道,以縮短通關時間,為跨境學生的往返提供便利。
此外,教育暨青年局專門制定了跨境學生安全指引,載於《學校運作指南》供學校關注及教導學生上下課遇到危機的處理方法,亦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參考。同時該局亦有既定的機制,透過珠海的有線電視網絡澳亞衛視頻道及電台、關閘邊檢大樓屏幕,適時發伟惡劣天氣訊息及停課訊息,家長亦可以透過教育暨青年局的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學校手機應用程式的推送功能等不同途徑獲得最新訊息。
另外,教育暨青年局透過資助民間機構設立的「輔助新來澳學生學習計劃」,舉辦了一系列英語課程,包括:英文班、英文興趣班、英文會話班、暑期英語課程、英文餐桌禮儀班、英文生活詞彙認識班等,以協助跨境學生在内的新來澳學生融入澳門社會,盡快適應本澳的學習模式。
就質詢第二點内容,為優化澳門居民的通關安排,治安警察局於二0一四年底及二0一五年五月分别在關閘出境大堂的左側、入境大堂的右側設置澳門居民通關專區,透過根據實際情況持續優化的相關措施,滅少居民過關的時間與步距,令人流不致積聚在舊自助過關區域,有關措施的成效顯著。至於建議拱北口岸開設便利跨境工作及上學的澳門居民專門通道,由於相關的決定和管理權限屬内地出入境當局,故需待其進一步研究及考慮整體通關政策才可作出通關安排的決定,治安警察局將因應兩地通關的情况,就優化出入境管理事宜持黷與内地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及研究。」
林倫偉書面質詢內容如下:
隨著科技進步及政策的完善,通關更為便利,通關的時間亦大大縮短,有利澳門居民融入灣區生活。但近年訪澳旅客的增加,節假日“迫爆”口岸的情況時有發生,令需要跨境生活人士產生不便。雖然珠澳兩地海關都推出特別措施協助有需要人群快速通關,產生一定的作用。但當內地假期而本澳是正常上班日,不少居於內地的僱員和學生返澳時都會嚴重受阻,與旅客在拱北口岸廣場一起“排長龍”,需要很長的通關時間,就算成功過關,關閘人流和交通亦超負荷,上班上學遲到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居民對融入灣區生活的信心。
成年人工作和生活可以作靈活調整,但學生的上學時間和生活必須有規律和穩定,解決學生跨境上學的問題成為居民是否離開澳門到灣區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考慮因素。特別年紀較小的學生需要每天接送,不少人因忍受不了每天的接送最終由珠海搬回澳門。而跨境學生每天要用額外的時間通關,較少時間與老師和同學溝通和相處,對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難以抽空參與,亦會遇上不少澳門與內地的文化差異,較難融入校園生活和澳門社會。根據拱北邊檢的統計數據,珠澳跨境學生約三千多人,而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趨勢,當局要正視有關問題,針對跨境學生的教育和通關問題作出研究,優化有關措施。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當局會否對跨境學生群作出研究,針對他們的特殊需要提供協助,幫助他們能夠融入澳門社會?
二、當局可否與內地部門商討,在內地節假日而本澳是正常上班日時,為需要每日跨境工作和上學的居民開設專門通道,優化過關安排便利澳門居民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