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孫立文

 羅森塔爾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他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將一群用於科學實驗訓練的小白鼠分成A、B兩組。將A組交給實驗員甲,並且對實驗員甲說:「這一群老鼠是特別聰明的老鼠,是我經過測試挑選出來的,希望你對牠們進行訓練。」又把B組交給實驗員乙,說:「這是一群比較一般的老鼠,交給你來訓練。」

 兩個實驗員各領一群老鼠去訓練了。過了一段時間,對這兩群老鼠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發現A組老鼠果然比B組老鼠聰明得多。這時,羅森塔爾教授對兩名實驗員說:「我現在告訴你們,我事先對老鼠根本沒有進制測試,我只是把一群老鼠隨機分成兩組,這兩組老鼠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但是我對實驗員甲說這群老鼠是聰明的,我對實驗員乙則說這群老鼠是一般的,交給你們來訓練。那麼甲自會想方設法的把這群老鼠當成聰明的老鼠培訓,這群老鼠果然就聰明了。當乙把這群老鼠當成笨老鼠來培訓時,這群老鼠果然就笨了。」

 不久,羅森塔爾教授又用兩組學生做這個試驗。

 新生入學了,他隨便在花名冊上勾出一組名單,對C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根據我的心理測試是特別聰明的孩子,請你用對待聰明孩子的方法去訓練他們。經過一學年的學習,這一組所謂「聰明」的學生,學習成績果然在平均水平上高於其他同學。這時,羅森塔爾教授才告訴C老師:「其實,我沒有經過甚麼測試,我只是隨機取樣。」

 上面兩組試驗的結果就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隨機取樣的情況下,當教師認定某些學生是聰明學生的時候,或者教師認定某些是愚笨學生的時候,這種認定就能影響到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態度和作法,過了一段時間後,便造成了不同的教學結果。

 假如一位老師覺得某位學生是聰明孩子,他往往就會用對待聰明的孩子來對這位學生教學,給更多越來越高水平的訓練。因為某位學生是高智商的孩子,那麼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老師都能發現。老師會特別有心,給予欣賞,但也把這些事當成很聰明的事。由於老師覺得這幾個孩子是聰明的,那麼即使有一段時間他們的學習不太好,老師也會想,聰明的孩子有時難免出現問題,他們以後肯定會好的。所以教師就會對某位學生原諒、寬容、鼓勵。因為他覺得某位學生是聰明孩子,更好教,所以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內心就存在一種偏愛,這種偏愛助長了教師教學態度的認真,促進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進取。

 本澳有些學校依據學生「主要學科的學習分數」的高低把同年級學生分成「資優班」與「普通班」,有的學校也考慮到名稱有可能挫傷普通班學生的自尊心,就把資優班改稱為「整齊班」。但學生及其家長都明白其中的內涵。當然按成績優劣分班的方法也有教育學的理論根據──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認為,入學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程度「標籤」化了,多少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工作中,被安排教「資優班」的老師覺得這個班都是聽明孩子,就會用對待聰明孩子的教法來教這個班;被安排教「普通班」的老師覺得這班都是學習成績比較一般或差的孩子,就會用其他的教法來教這個班的孩子,到畢業時,學習成績的差距就更大了。

 領導在安排教師工作時,為了避免教師們有意見,一般地說,將每位教師都安排能上「資優班」和「普通班」的課。筆者教過「資優班」、也教過「普通班」。筆者與同事們在討論「資優班」的教材、教法時,十分詳細又具體;筆者個人備課時,也會十分詳細閱讀課外補充題材,做大量補充題。因為時間有限,再加上「普通班」教材淺,討論「普通班」的教材、教法時,則一帶而過。教師在教「普通班」時,只按照自己的理解講一些淺顯的習題。

 實際上,如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功,一直是需要教育界各級領導討論如何採取有效措施的問題。從歷年本澳中學生留級率的數字來看,初中的留級率最高,這些學生年齡介於十三至十五歲,正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最反叛時期。如果師長抓緊對這一段學生的引導教育,就可以減少學生走「彎路」。

 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普通班」的學生沒有突出的正面學生「領袖」帶領,有一些學生會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有些個別「能量」較大的差生活動能量就更擴大,因而出現差生越來越差的情況,導致這些差生到畢業時,連知識的普及程度都沒達到。

 再說普通班中差生一片,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被卡住了,這樣,學習文化課的積極性又從何調動呢?有時,一些差生的確努力了,就像登山一樣,吃力地沿著知識的「金字塔」向上爬。他們非常需要幫助,哪怕只有一根「拐杖」也好,然而四處「寂寥無聲」。最後,他們「摔」了下來!

 他們當中的某位同學偶爾來了點興趣,用企盼的目光望著老師,想問一個問題,但有時老師只是用目光掃了掃,也有可能是沒看到,於是差生剛剛燃燒的一點求知的火光,就這樣被澆滅了。

 差生,雖然成績差,可是每一個學生都有理想、信念、追求。他們也想學好,也想考大學。他們非常需要幫助、理解和尊重,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有一句俗語說得很好:「一個人可以被人愛,也可以被人恨,但絕不能被人看不起。」從上述的情況來看,這是與「羅森塔爾效應」是背道而馳的。綜上所述,「羅森塔爾效應」蘊含的教育理論是非常深刻的,羅森塔爾的思想方法更有利於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客觀地說,分出「資優班」與「普通班」,可以因材施教,利於培養參加各學科的競賽的人才。其實,如果想培養參加各學科的競賽人才時,可以由各班抽出前幾名成績較好的學生,再集中起來培訓。這樣做,比把學生分成「資優班」與「普通班」的不良心理影響面較小。

 如今,教育各部門及學校思考的出發點,應該是怎樣辦教育才更有利學生全面發展才智。教育方面的觀點,歷來就是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究竟掌握何種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就在於教育界各單位領導者的意願了。

 綜上所述,羅森塔爾的思考方法就是利用了教師對學生學習基礎「先入為主」的思考方法。

 心理學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先入為主」是指事物的第一印象會牢固地保留到記憶的再認識階段,強調了人在學習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若正確運用「先入為主」的心理特徵,首先要求校領導、任課教師不要提前給學生插「標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