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轆轆……」隨著滿載磚塊和木材的車碾過村裡的石板老路,楊松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修繕村裡的老屋。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陶村村委會符家營村,像楊松一樣參與老屋修繕的工匠有18人。每天早上不到7點,他們就出門做工,只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修繕好村裡的23間老屋。
石屏縣地處滇西邊境,自古以來就有「文獻名邦」的美譽。全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436項,95%以上屬民居建築,以及中國傳統村落41個,總量居全省第2位。
楊松說,早年間,村裡的年輕人去了城市,無人居住的老屋漸漸衰敗,每到雨天總會漏水,屋內雜物隨意堆放,產生了許多安全隱患。
「我們也不是沒想過修。」楊松坦言,對於已經年近半百、種地為生的他來說,資金是修繕房屋的最大困難,且村裡大多數老屋產權人較多,難以對修繕達成統一意見。
2016年,幾近消亡的老屋迎來了「復活」的新機遇。在國家文物局的倡導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拯救老屋行動」項目。
經過申報評選,2017年石屏縣成為全國「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項目實施縣之一,獲得了2000萬元修繕資金,並於2018年4月正式啟動對老屋的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
「拯救」的對象為石屏縣「中國傳統村落」內除國保省保外的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中的私人產權文物建築。
「個人向政府提出老屋修繕申請,根據自身居住需求,提出修繕方案,村民自籌一定比例費用……」石屏縣「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鄭婷說,自籌部分資金不足、產權人較多意見不統一,以及對老屋未來的發展利用存在疑惑成為村民申報的主要問題。
「老屋是祖輩留下的財富。」楊松說,在幾名村幹部的協調下,全村23戶村民克服了種種困難,並最終決定對自家老屋進行申報。
「我不願看到任何一間老屋在我眼前倒下。」聽到「拯救老屋行動」在當地組建工匠團隊的消息,楊松立馬報名,並在符家營村召集了泥瓦工、木匠、石匠和水電工等,組成了一支8人的工匠隊伍,而在全縣,工匠隊伍達5支近60人。
很快,試點項目在符家營村127號院展開,然而進展並沒有預想的順利。「人員分工不熟悉,工作效率太低了。」楊松說,原本計劃3個月內完成的工作做了近4個月。
第一棟房屋完工後,許多工匠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萌生了退出的想法。這也讓楊松陷入了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人員的分工來提高效率。
經過兩個月的停工整頓與重新分工,楊松的隊伍又回到了「復活老屋」的工作中。「我採用了流水作業的方式,不同工種的工匠各司其職,提高效率。」楊松說。這一次修繕,他們僅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
丟下手藝幾十年後,79歲的老木匠楊國保在修繕老屋的敲敲打打中,又找回了往日的榮光。楊松的執著讓村裡更多的人加入他的隊伍。
房子修好了,人心也聚攏了。修復過程中,老屋產權人都會參與其中。「從某種角度來說,修復的除了老屋,還有因老屋而聯結在一起的人心。」鄭婷說。
去年,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回到石屏,組建了一支大學生志願隊,並帶領當地的小朋友開展「認識老屋」系列夏令營。省內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也有意投資老屋建立研究所,「這就是傳統村落讓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獨特魅力。」鄭婷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