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瑞權就垃圾回收質詢

 【特訊】立法議員麥瑞權表示,據政府公佈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8》顯示:「2018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是522,548 公噸,較2017 年的510,702 公噸上升2.3%,每日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是2.17 公斤,較2017 年2.6 公斤上升0.5%。而香港、新加坡、北京、廣州、上海每年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分別是1.45 公斤、1.45 公斤、1.17 公斤、0.99公斤、0.84 公斤。」

 對此,有市民認為,雖然政府多年來推行多項措施處理「垃圾圍城」的問題,例如:垃圾分類回收計劃、廢舊電池收集計劃、利是封回收計劃、廚餘處理示範項目等等環保工作,但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按2018年進出口統計資料計算的廢物資源回收率僅為22.1%。

 反觀內地已出台強制性垃圾分類的措施,據媒體報道:「內地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北京、廣州、深圳等46個城市先行試點,預計明年底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中,上海市七月一日起率先對不分類投放垃圾的個人和單位開罰,包括到上海旅遊的遊客。」另外,鄰近地區的台灣,其「垃圾不落地」政策自上世紀90年代推行至今,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成效顯著,環保署公佈數據指出:2018年全台灣資源回收率達53.28%,突破2017年的52.51%。

 有鑒於此,他提出如下書面質詢:

 有市民叫我問一聲行政當局,澳門垃圾分類回收計劃已推行多年,並已投入不少資源來推動相關的環保工作,其垃圾分類及回收再造績效是否達到政府的目標呢?面對每年成千上萬且仍不斷增長的旅客數量,使城市固體廢物量有增無減,故請問政府幾時先可以制定及實施從源頭減廢、循環再造的有效政策?是否應該學習周邊地區的成功經驗,加速立法及貫徹落實垃圾分類循環再造的環保政策,用科學的政策及方法去貫徹落實綠色生活,讓澳門盡快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宜居城市呢?請問行政當局對此有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