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決定孩子的品德 王欣悅

 如今很多人發現︰畢業後,過得最好的不一定是以前在學校裡數一數二的同學;當時班內的後進生,在畢業之後也不一定只能混得差。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他飛得高不高,而一個人的心性則決定了他飛得遠不遠。

 一、真正拉開孩子間距離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

 甚麼是心性呢?《孟子‧盡心上》中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陸九淵道︰「心即理也。」「心性不異,即心即性。」心,指的就是所謂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知性,指認識所謂天賦的給人的本性,即仁義禮智「四端」。所以心性合在一起,就是性格,就是品德,就是修養,就是人格。

 現代社會,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聚焦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好心性的培養。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會被看作是好孩子。

 國學大師南懷謹有一個師大畢業的學生,一天,學生來看他,南懷謹問道︰「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甚麼?」學生說︰「老師!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考試啊!」南懷謹與學生只好相對苦笑。

 南懷謹不禁痛心疾首地感嘆說︰「讀書人根本要把品德修好,這是公認的目的。可是近幾年來,跟著西方文化轉。大家體會到的生活就是現實,不外物質。教育的目標也因而轉移,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養。」

 教育方向出了問題,自然就容易結出畸形果子。

 去年,有一則新聞曾引發群眾熱議。當一班由武漢飛往巴黎的航班已停止辦理登機後,武漢某名牌大學的一名女博士才到達航空公司的櫃台,要求辦理登機手續。櫃台值機員解釋︰因過了值機時間,並建議改簽或退票,但女博士反問︰「我就遲到五分鐘怎麼了?」在多次溝通無效果後,女博士情緒失控,突然衝進櫃台朝著值機員狠狠地打了兩巴掌,後來女博士不僅被拘留,還被航空公司列入黑名單。

 在學歷上,女博士是「高端」人才,但在德行上,這樣的「精英」與市井無賴又有何異?所以說,決定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是否能被人尊敬,不是高分和高學歷,而是高尚的心性。

 二、心性是成功的關鍵

 曾有一間培訓機構的校長做過一個研究,在學校裡那些與人為善、彬彬有禮、為人正直、勇敢果斷的同學,無論成績是否優異,長大後也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而那性格脾氣古怪、張口爆粗或是動不動就是伸手打人的,多年之後,依舊還是原來的模樣,甚至有人至今還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孩子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是否把孩子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俞敏洪在接受訪問時說︰「從小我母親就讓我學習兩樣東西︰一是勤勞勇敢;二是樂於助人。」他考入北大之後,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為宿舍做值日,風雨無阻幹了四年。所以他的宿舍從來沒排過值日表。有時,他忘記打水,同學反而提醒他︰「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

 畢業十年後,一九九五年「新東方」正在快速發展。急需大批優秀人材,俞敏洪到美國、加拿大去找同學們,他以現身說法告訴同學們︰在祖國也一樣能賺錢。然而同學們卻說,回國工作是看在他在讀大學時的實幹精神,同學們回國了,同學們說︰「我們回來是沖著你曾為我們打掃過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我們知道,你有飯吃,決不會讓我們喝粥。」這些同學的加入,奠定了「新東方」的基礎。「新東方」不斷地擴大,最終做成了美國的上市公司,做成了今天的規模。

 三、心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環境和教育改變的

 國內改革開放之後,有人做過社會調查,總結出一段幽默詼諧的順口溜︰當年的差生大多數掙錢無數;中等生大多數當了國家幹部;優秀生大多研究學術……也就是說,讀書時期的學生們在畢業若干年後,可以有如下情況︰想當年所謂的差生發家致富了;所謂的中等生掙錢無了;所謂的優秀生苦熬多年得到了高學歷……難道「掙錢無數」的孩子不算成功嗎?「發家致富」的學生不值得尊敬嗎?他們在學生時代,單憑文化課的成績就說他們「蠢」,嫌他們「笨」?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成器」的可能和潛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問題報告《學會生存》中,把「培養創造性」作為當代最重要的育人目的之一,給「人才」的定義是︰「具備創造精神和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創造性成果的人。」可見人才與知識、學歷、地位等無關,只與人的創造性或心性相關。

 具有同理心的教師們敬畏「天地良心」,他們常態地對人有惻隱之心,對弱小者、年幼者有相助之心。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會通過分析學生的情緒感和認知,更加準確和迅速地判斷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和自己一樣,應享有人的尊嚴和權利;但他們也知道學生和自己不同,正處於身心發展過程中,經歷著成長的煩惱;他們知道學生之千差萬異,不能只用同一方法衡量。

 同理心的立場是公平教育的起點,學校要尊重個體差異,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而有差異的教育」。如筆者工作過的某中學尊重個體差異,努力開展多樣化教育,在學校內成立了三十多個社團,因為同理心的立場助力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

 俞敏洪生得不靚、不帥,甚至有人說他「土氣」十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把留洋的同學吸引回國一同創業,最後成為中國教育界的大佬級人物,靠的就是高尚的心性。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充滿幻想、渴望成功的時代。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有種種嚮往和追求,他們追求個性發展的豐富、多樣,嚮往事業的成功,幻想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讚揚,希望得到異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眾的風度和優雅的舉止……

 師長要善於使用生活化的、學生化的、學科化的語言,讓孩子在多變中尋找自己的思緒,讓孩子在學術的氛圍中沉浸著,使課堂與生活、學術與成長相交織,從而使孩子潛移默化。

 四、興趣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有內驅動作用

 在一九八二年,十八歲的馬雲參加了第一次高考,他的報考志願表填的是「北京大學」,但高考數學他僅得1分,第二次則考了19分,當時他的父母認為他不用再參加高考了。但馬雲將外界輿論對他的壓力當成了動力,執意再次參加高考的馬雲於是便過著「白天打工,晚上複習」的生活。

 而在他二十歲時,他參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這次他數學考了79分,雖然數學成績進步了,但總分數比本科線還少5分。當時他想︰「有大學念就不錯了,管他是本科還是專科」。

 在馬雲準備進入杭州師範時,杭州師範英語系剛升到本科,因為報考學生低於招生人數,校方決定讓英文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這項決議令英文成績超好的馬雲得以本科生身份進入。這也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之一,在人生道路上,雖然他沒有贏在起跑線,但是贏在找對了前進的方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巧妙地將無效變為有效,將低效變為高效。

 雖然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左右心情。我們無力改變環境,就要改變心態。我們無法改變容貌,卻可以展現笑容。如果說外貌是人的第一張名片,那麼心性則是一生的盔甲。

 因此,在關愛的前提下,教師應該對所教的學生有全面的瞭解,本著「英雄不問出處」的大方向,善於發現學生品德、智慧方面的閃光點,看到其積極的態度,挖掘其潛力,將他們培養成各行各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