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生活的品味 星雲大師

 鉢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應量器」,也就是飲食要知節量,勿生過分貪欲之心。如《釋氏要覽》中說:「《梵摩難國王經》云:『未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癒,不得貪著。』」《雜阿含經》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佛遺教經》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

 此外,進食時,心存五觀,更是一種健康飲食的方法。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摘自《敕修百丈清規》)。

 在物質上不貪心執著,精神生活自能昇華擴大。佛陀日食麻麥充飢、大迦葉尊者居住冢間、鳥窠禪師巢居樹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師吃肉邊菜、遊方僧方便吃三淨肉等。他們山崖水邊,日中一食,衣鉢以外別無長物,而其解脫自在的心胸,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

 佛教雖然不太重視資用生活,但世間還是要借物質來呈現莊嚴。一座寺廟裡,大雄寶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麼會有人來參拜?佛像如果不莊嚴宏偉,怎麼會有人尊敬?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富麗堂皇,所以才能接引眾生,欣然往生其國。

 淡泊物質,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標準來要求別人。佛門雖然講究個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眾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眾掛單。正如杜甫所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佛教雖然呵斥物欲,反對過分沉迷於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裡,適度地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過對於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借著淡泊物欲來磨煉自己的意志,也是為人所稱道的。例如,叢林裡的生活,師父往生了,衣單用物又再傳給弟子,一件衣服即可傳遞數化,就是我自己幾年的叢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為形累。所以《金剛經》叫人不可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上。因為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則不容易超脫,所以《大寶積經》云:「財寶色欲及王位,無常迅速須臾頃;智者於斯不欣樂,勤求上妙佛菩提。」《華嚴經》也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如果我們能淡泊物欲、勤求法樂,能夠歡喜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捨,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