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以荔枝碗舊船廠片區、原逸園賽狗場兩地段配合社會發展為探索標的之「場所記憶與多元發展—二零一九七校聯合設計成果展」昨日上午於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N座大堂揭幕,展出七所院校的二十三份共一百七十四張城市設計作品,展期至月底。
開幕儀式於昨上午十時半假科大圖書館大樓大堂舉行,各有關方面人士及澳科大師生逾百人出席,其中包括主禮者的澳門特區高等教育局副局長何絲雅、澳門特區文化局文博廳廳長李麗嬌、澳門建築師協會會員大會主席梁頌衍、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員大會秘書鄭冠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韓孟臻、日本早稻田大學古谷城章研究室王薪鵬博士、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鄧屬陽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張路峰教授、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鄭志教授、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郭奇正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校友會聯合總會陳量。
是次由澳門特區高等教育基金資助的「二零一九七校聯合設計成果展」由澳門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僑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等七所海內外知名建築學專業院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共同參與,展出七所院校師生設計的二十三份共一百七十四張城市設計作品。該等設計作品是今年三月份在澳科大舉辦的「二零一九七校聯合設計工作坊」的教學研究成果,以澳門荔枝碗舊船廠片區和原逸園賽狗場作為研究對象,從場所記憶與多元發展的學術視野探索「澳門城市『在地化更新』的議題」。
是次展覽亦得到了澳門特區府社會文化司的支持,作為二零一九年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之「『我與特區共成長』澳門特區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活動—澳門高等院校視覺藝術展示」的項目之一。
代表七校聯合設計題組致詞的張路峰教授肯定了參與設計師生們的辛苦付出和成果。他指出,「變」是永恆的,「不變」是相對的。變化與發展相關,不變與記憶相關,城市記憶保存和物質空間形態發展在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的多元發展中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迴避、值得學術界關注的現實同題。
據了解,為促進建築與城市設計領域的國際交流,以期更好地服務澳門城市的轉型發展,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自二零一八年起連續兩年主辦「七校聯合設計工作坊」。今年,七所院校的教授和研究生於三月份來澳混編成組,進行一周的實地調研和專題講座,返回各自學校進行深化設計,期間透過國際遠程授課系統舉行三至四次的七校網絡聯合授課和交流研討,最終成果在六月份完成答辯,並公問展覽。展廳設澳科大圖書館大樓地下大堂,展期至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