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署擬在西灣湖建內湖木步道 林翊捷:明顯違反保育方向

 【專訪】就市政署構思在西灣湖靠近民國大馬路一側的石堤外興建內湖木步道的計劃,引發坊間關注此木步道將會嚴重破壞西灣湖的景觀。城規會委員林翊捷反對這項計劃,他昨受訪時指出,西灣湖北岸的石堤早在澳葡時代已被列作文物場所,而特區政府在之前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諮詢文本,提到西灣湖沿岸景觀特徵的重要性,現在市政署提出在石堤對開的水體上興建木步道,明顯會違反「管理計劃」所建議的保育方向。

 另方面,特區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據悉已列入將在下月召開的聯合國世遺委員會大會的討論事項。林翊捷說:「作為澳門人,我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

 政府在去年初進行公開諮詢的《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諮詢文本中,先後三次提及西灣沿岸的景觀特徵。當中,文本第三十二頁「景觀視廊」提及到:「從西灣湖沿岸仰視主教山聖堂方向中,主教山聖堂、西望洋山山體、民國大馬路之沿湖堤岸與喬木以及湖體,由遠及近,共同有層次地組成了該景觀方向的代表性特徵。」第六十二頁「街道風貌」提到:「要維持石堤等街道風貌的特徵。」第一0五頁述及「街道肌理」:民國大馬路「均未有大的變化,仍然是臨靠水體,是城區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海岸線,保留原有的海旁石堤、石砌鋪地及榕樹等特徵元素。」

 林翊捷表示,西灣堤岸在一九一一年建成後,一直都是本澳海岸風景的一個標誌性地點,亦在澳葡年代就已被列為文物,其意義非常明確。既然《歷史城區管理計劃》諮詢文本已先後三次提及西灣沿岸的景觀特徵,代表著其敏感性非常高。而保護西灣沿岸並不只是令石堤不被破壞就了事,而是在西灣湖的另一邊望向民國大馬路方向時,一定要清楚看到西灣沿岸石堤的景觀,「若是建成了木步道的話,基本上就已違反了這個保護方向,這是非常清楚的。」

 這從技術角度分析木步道對景觀影響的狀況,林翊捷指,除了木步道外,上面還會有欄杆及路燈。他指出,西灣湖靠近旅遊塔一側現時設有木板地,其海拔高度為一點五公尺高,而民國大馬路的海拔高度則為三點二至三點四公尺高。若內湖木步道的海拔高度與木板地相若,則建成後只會與民國大馬路相差約一點八公尺左右。

 再者,市政署所計劃的木步道全長超過一公里,並在岸邊再延伸至水體上約五米。林翊捷指,木步道兩邊需建欄桿,而一般高度已有約一米高;然後,步道本身一定會裝上路燈,且因步道貼近水面,路燈亦不能裝得太低,否則就會被浸壞,「路燈為免撞到頭,至少都要高二公尺或以上。」

 至於文化局回覆有傳媒的查詢指,早前曾接獲市政署就西灣湖沿岸優化計劃的諮詢。文化局要求環湖步道的設置不得有損西灣湖的原有石構堤岸,同時環湖步道的外觀設計亦必須與被評定的場所相協調。但林翊捷質疑要做到相協調,幾乎沒可能。「從『保護管理計劃』來看,能夠作出協調的困難度是極之高的,在工程設計上、景觀上、文物保護上及使用者安全之間去平衡的話,將會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