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立法議員陳亦立表示,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醫保局聯合制定了《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佈相關政策解讀。建議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年在國內十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深圳、成都和西安)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工作,根據試點經驗完善診所建設與管理政策,並向全國推廣。
《意見》重點是要深化醫療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對於吸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意見》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充份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改革完善診所政策,提升診所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多元辦醫格局,推動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意見》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診所需要在規範化、標準化水平上全面提升,需要在基層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形成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診所,成為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因此《意見》建議優化診所執業許可政策,簡化準入程序、調整診所基本標準、鼓勵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全科診所,更鼓勵將診所納入醫聯體建設,讓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建立雙向轉診制度。而《意見》其中一個亮點是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一步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是澳門私家診所肩負醫療重任的年代,私人執業醫生為市民提供超過五成以上的基層衛生護理服務,而公營、非牟利和私營醫療確實在各自的軌跡上穩步發展。今天,國家五個部門聯合發文要扶持國內診所的發展,正好說明了私家診所在維護居民健康以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此,針對上述問題,他現正提出以下質詢:
一、近日國家五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扶持國內診所的發展,從過往單一醫療體制向多元醫療體制發展,透過市場作用讓診所成為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請問政府會否審視上述《意見》,制定相關措施讓本地私家診所成為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有沒有時間表讓私家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建立雙向轉診制度?
二、數十年來在政府監管、市民監督和自我完善下,澳門的私家診所已能提供多元辦醫格局,為基層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確實滿足到市民大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請問政府會否珍惜本澳歷代醫務工作者默默耕耘形成的私人辦醫格局,用實際行動來扶持這個奄奄一息夕陽行業呢?
三、政府願意連續十年運用臨時措施去扶持私營醫務市場,恰恰反映出私家診所這十多年來已經被龐大的公共資源、品種繁多的免費醫療項目所取代。今天《意見》建議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為診所投放資源,從而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請問政府同意《意見》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