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三月二十日電】(記者格桑邊覺、白少波)在這個火熱的春耕季節,鐵匠普布二十多年練就的好手藝卻沒有了用武之地──沒人請他打鐵了。
今年四十三歲的普布,一九九六年從外地入贅到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布崗村的一名鐵匠家裡。普布跟岳父學習打鐵,從掄大錘的學徒,到敲小錘的師父,用了五年的時間。
在當地,受舊觀念的影響,雖然普布的手藝很受歡迎,但因鐵匠的身份被人所嫌棄。以前,每當跟村裡人一起工作的時候,其他男人們用同一個碗喝酒,普布用另一個碗喝酒。普布說:「剛開始心裡很不是滋味,後來慢慢就習慣了。」
普布主要打春耕用的鐵犁和秋收用的鐮刀,春耕秋收之際,前來請普布打鐵的人絡繹不絕。「那時一家接著一家,連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不僅給村子裡的人家打,還給外地的人家打。」普布說。
每到一個家庭打鐵,當天晚上就要搭好爐子,架好風箱。次日,一早開始打鐵,經過二十多年的重復勞動讓肌肉形成記憶,一天能打十幾把鐮刀和三四個鐵犁。
「最難打的是鐮刀,不僅要把握好火候,而且要有一個有默契的掄大錘的人,用的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然打出來也是廢品。」普布說。
鐵匠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收入也比一般工作要好。「打一把鐮刀二十四元,打一個鐵犁二十元,一天能賺三百多元。」普布說。
然而,好景沒有延續下來。普布清晰記得,二0一0年開始,布崗村的一些農戶開始用農用拖拉機耕地,也用它來收割,請普布打鐵的人開始越來越少。
到了二0一五年,村子裡基本沒有人請普布來打鐵。那年,他花一萬一千元買了一台農用拖拉機,趕上了村裡人的步伐。
如今,普布的家裡有兩台農用拖拉機,舊的用於農事勞動,新的用於運東西。他說,家裡共有五畝地,以前耕地、平整、播種要花五天左右,現在兩天就能完成。
布崗村全村二百二十四戶,家家都有農用拖拉機。布崗村書記朱傑說,現在除了個別家庭外,都用拖拉機耕地、收割,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的普布,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外出打工成了他和村民的另一條謀生之路。「一般都去牧區蓋房子,一年收入能達到一萬元左右。」普布說。
前年,普布的女兒自己帶來了女婿,去年還生了一個女孩。普布抱著孫女說:「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對鐵匠的看法也變了,我希望一家人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