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二零一八)在穗發佈 澳高質量發展指數年均降1.66%
【中新社廣州二月十四日電】(記者 郭軍)由暨南大學經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院撰寫的《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二零一八)》,十四日在廣州發佈。
該報告從經濟發展動力、新型產業結構、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開放性、協調性、綠色發展和共享性七個維度構建了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計算和比較二零一一年、二零一六年和二零一七年的高質量發展指數,總結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情況和面臨的挑戰,並針對性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該報告研究顯示,粵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指數從二零一一年的零點四八一八,增至二零一七年的零點五一二九,年均增長百分之一點零六;與二零一一年相比,二零一七年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整體態勢較好,其中香港、廣州、深圳等九個城市均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數年均增長,僅澳門和肇慶的高質量發展指數年均分別下降了百分之一點六六和百分之二點三八。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二零一一年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支撐動力是經濟發展開放性、協調性和新型產業結構,而二零一七年已轉變為新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動力和交通信息基礎設施。
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面臨三個主要挑戰:大灣區經濟開放性、綠色發展和經濟發展共享性仍需提升;珠三角經濟發展開放性、協調性和共享性存在短板;城市之間高質量發展態勢差異較大。
該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時應從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動力、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方式、完善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機制等方面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