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生活回憶

 小城住宅最佳位置,背山面海、坐北向南、四面單邊有花園。這裡曾經有一個院舍,全日制照顧四至十三歲的孩童。孩童們都是身體健康,滿十三歲就要轉其他院舍或回家居住。院舍由幾位非常有愛心的修女打理,聘有老師、社工和數位阿姨照顧兒童的日常生活。孩子們各有一個故事,經社工局評估後需要接受支援才入住。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來自破碎或有問題的家庭、父母長期患病或死亡、家人照顧不了的漁民孩子,以及遭父母虐打的兒童等。

 新入住孩童要離開母親懷抱,來到陌生環境,難免恐慌,修女便安撫他們。

 孩子們早上七時起床,把自己的枕被摺疊好,梳洗完畢,穿好校服,到飯廳吃早餐,起筷前先祈禱。早餐後就上學去,上課地點在附近的步行;較遠的就乘校車或巴士,由阿姨管接管送。孩童在學校有上才藝班,同樣多才多藝。

 下午放學後孩童們都回來啦!院舍熱閙時刻到了,孩童五時沖涼,阿姨預先將衣服毛巾放好,女生先沖涼,較小的由阿姨協助,稍大的自理。六時晚餐,晚餐後老師和社工督導溫習功課。晚上約九時至九時半睡覺了,男生是不准進入女生房間。

 漁民因出海捕魚謀生計,小孩到了入學年齡,將兒童暫時託管,漁船回澳後就接孩子回家,出海前再把孩子帶回院舍照顧。

 至於自虐兒個案的,如孩子頑劣,在學校犯錯被老師處罰,家長看到學生手冊記錄,傳統爸媽常抱著「不打不成器」的心態教育孩子,相信年長的朋友都有食過「藤條炆豬肉」的滋味!凶器是藤條、尺子、木衣架、掃帚等,家長恨鐵不成鋼,出手重了──學生上課時老師發覺⋯⋯⋯,孩子於是被安排入住院舍,家長接觸社工後,明白現在體罰是錯誤行為,工餘或放假到院舍帶孩子上街,共享天倫。親生父子血濃於水,沒隔夜仇,院舍充當了潤滑劑的作用。小孩行為有改善的話,經社工局評估,可回家過正常生活。

 年齡大的孩童,有些久住成精,體力過盛,晚上不願入睡,帶動幾個幼小作亂,事後會被處罰。經修女等的諄諄告誡,孩子們會悔悟。

 每逢放假倍思親,孩子盼望的日子是周六日及假期,部分家長會接孩童回家團聚,有家人接回家的孩子,起床後,就換上去街的衣服,等待的時候,感覺時鐘像蝸牛般爬行。午飯後,門鈴靜悄悄的,電話響起來,未現身的家長謂因事不來了,小孩盼望頓成失望,只有哭,為了哄孩子,修女派雪條安慰!孩童在假期沒家人接走的話,社工便帶他們外出閒逛。院舍的花園很大,有乒乓球枱、滑梯等,可踏單車,還種有植物。

 年約十二歲的孩童,要學習洗滌自己的內衣褲。有孩童想離開院舍回家,不守紀律,行為反叛!大人早明其心意,哪會容易得逞,如讓孩童離開院舍就正中下懷。待年齡滿十三歲才可離開,届時修女會為孩童添購新的衣服和日常用品,畢竟相處時間長,百般滋味在心頭,大家都送上祝福。

 漫長的暑假到了,社工、阿姨等帶隊去氹仔泳池游泳,留下開心的回憶。節日放煙火的日子,亦會外出感受節日氣氛,聖誕節期間有慈善團體、熱心人士探訪孩童、外出看電影等等。

 曾經有小偷夜探院舍,行蹤敗露後速踩單車遁去,院舍沒什麼損失。估計是來自外地?以為大宅是富裕人家居住。

 住在院舍的孩童給人「老積」感覺,懂自理、會分享;亦有沉默與活躍。院舍給孩童物質足夠,但任何物質也代替不了親情,親情才是無價。

 昔日的南西灣畔像一個沒化妝的女人,淡素娥眉,初春時候堤岸邊的樹木長出淺紅色的嫩葉,好迷人。城市規劃填海後,商廈林立,換上華麗舞衣。這個大家庭隨之落幕。冬日走在這街角,碰上家長接小朋友放學時段,感覺暖暖的!◇   寶 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