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有「詩、詞、歌、賦」四大格律韻文文學,今天詩、詞則最為常見矣。前者除傳統常見的正體詩以外,其他一般歸類為雜詩類。當中包括有迴文(又叫:環文)詩、剝皮詩、離合詩、寶塔詩、字謎詩、轆轤詩、八音歌詩、藏頭詩、打油詩、詼諧詩、集句詩、聯句詩、百年詩、嵌字句首詩、絕弦體詩、神智體詩等四十多種。這些雜體詩各有特點,雖然均有遊戲色彩,但有些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
所謂「迴文詩」,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迴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迴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迴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迴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盪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迴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採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迴文詩,迴文詞和迴文曲。雖然不乏遊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迴文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迴文詩據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迴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復詠歎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迴環疊詠的藝術效果。有人曾把迴文詩當成一種文字遊戲,實際上,這是對迴文詩的誤解。劉坡公《學詩百法》言:「迴文詩反復成章,鉤心鬥角,不得以小道而輕之。」迴文詩,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回還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篇。是中華文化獨有的一朵奇葩。迴文詩有很多種形式:
如「通體迴文」、「就句迴文」、「雙句迴文「、「本篇迴文」、「環複迴文」等。「通體迴文」是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新詩。「就句迴文」是指一句內完成回復的過程,每句的前半句與後半句互為迴文。「雙句迴文」是指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本篇迴文」是指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復,即後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復。「環複迴文」是指先連續至尾,再從尾連續至開頭。
相傳唐伯虎便在面對華太師考其詩、書工夫時,寫下詩一首:我畫蘭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稠。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所謂藏頭詩,在詩詞格律中又名「藏頭格」,是雜體詩中的一種,一般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首聯與中二聯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點破題意,直到結聯才點出主題;二是將詩頭句一字暗藏於末一字中;三是將所說之事分藏於詩句之首。唐伯虎用的是常見的是第三種,即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傳達作者唐伯虎的某種特別的思想,按該詩便寓意:我愛秋香。
如《水滸傳》中梁山為了拉盧俊義入夥,「智多星」吳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吳用智取玉麒麟」的故事來,利用盧俊義正為躲避「血光之災」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蘆花叢中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難逃可無憂。
暗藏「盧俊義反」四字,廣為傳播。結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證據,終於把盧俊義「逼」上了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