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60年巨變 彰顯制度優勢脫貧致富

 【新華社南寧十二月九日電】(新華社記者王念、潘強)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二月十日將迎來成立六十周年紀念。

 「以前,吃的都是苞谷、木薯,每逢過年過節才有米飯,現在大不一樣了,吃穿都不愁。」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不遠的大伍屯,九十四歲的壯族老人鄧克群說。

 鄧克群住在一棟三層的小洋房裏,家裏乾凈整潔,老老小小住著十多人,電磁爐、電冰箱、電視機、電腦等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

 「改革開放以後,村裏年輕人開始到沿海一帶打工掙錢,掙錢回來做起了火龍果等產業,八九十年代開始,吃不飽、穿不暖就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出門可以坐高鐵、飛機,很方便。」鄧克群說。

 鄧克群的現代化生活是廣西六十年巨變的鮮活注腳。一九五八年自治區成立,全區經濟總量只有二十四點五二億元,二0一七年突破二萬億元大關,是一九五八年的八百三十二倍。人均GDP從一九五八年一百一十三元增長到二0一七年四萬一千九百五十五元,增長三百七十一倍,實現由低收入階段向總體中等收入階段的轉變。

 廣西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人口最多的,有五千六百多萬人口,居住著壯、瑤、苗等十一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約二千萬。

 當地壯族幹部張華勇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國情,也符合公平正義原則,是廣西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實踐證明,這項制度為少數民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少數民族群眾在中央政府的關心下脫貧致富。

 數據顯示,廣西農村貧困人口從一九七八年的二千一百萬人減少到二0一七年底的二百六十七萬人,貧困發生率由百分之七十下降至百分之五點七。廣西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一九六三年的六十歲提高到二0一七年的七十七點零三歲。

 廣西沿海沿江沿邊,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既能享受到西部大開發戰略又能享受到沿海地區開放開發等政策優惠。自治區黨校教授覃翠生說,自治區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和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廣西實施了多項扶持政策,正是由於這些好的政策,廣西的發展才得以加速。

 一九八四年,北海被列入中國十四個沿海開放開發城市之一;一九九二年,憑祥、東興列入沿邊開放城市;二00三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商務與投資峰會確定在廣西南寧永久舉辦;二0一五年,廣西被定位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謝尚果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廣西取得成功的一個經驗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保護、傳承與繁榮。多年來,一大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被列入中國各級「非遺」名錄。「劉三姐」「桂林山水」「壯族三月三」等極具廣西特色的文化符號已經走向世界。自二0一四年開始,「三月三」成了廣西百姓享受的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放假兩天。

 為推動各民族發展,廣西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十一個少數民族中有八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自治區出台的涉及民族事務的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達五十多件;一百一十一個縣(市、區)四家班子領導中少數民族幹部的配備率為百分之八十一點六。一批優秀少數民族幹部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設家鄉。

 「根據各民族的習俗和傳統設置假日,這是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和保障少數民族基本權利的體現,也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梁庭望說。

 文化尊重還不斷促進廣西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里排壯寨的侯光祖一家是個多民族家庭,十一口人分屬壯、漢、苗、瑤、侗五個民族。這樣的故事在廣西比比皆是。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由兩個及以上民族組成的家庭超過一百三十萬個。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孫大偉說,在毛南族、仫佬族、京族等三個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聚集地,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二0一0年的三千三百九十七元、二千六百九十五元、六千九百二十九元,提高到八千八百六十一元、七千二百六十二元、一萬六千四百七十一元。

 「廣西已經並將繼續創造奇跡,自治區發展的巨變證明中國在保護少數民族權利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梁庭望說,廣西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六十年並取得了輝煌成就,探索出的經驗對世界來說也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