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無毒不丈夫」,還是「無度不丈夫」?   龍裕琛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盡人皆知的俗語,但其含義是否正確?值得商榷。日前,好友就網上流傳該詞詢問我的意見,現就有關話題畧述個人淺見。

據悉,「無毒不丈夫」一詞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對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的簡畧語,這句俗語,最早見諸元、明、清三代的筆記、話本、傳奇、雜劇、小說中,用例頗多。其後,該俗演變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例舉如下:

一.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二.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三.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八回:「常言說得好:『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四.清.李玉《清忠譜》第六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五.探了一探,正對著徐良在廚房那裡說哪,賊教他嚇破了膽子了,敞著門睡覺都不怕,周瑞回去,把這話對王三說了一遍,還求王三給出個主意。王三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夜至三鼓,大眾湊齊,咱們大家前去……」(參閱「維基文庫」:《小五義/八十一》)

「無毒不丈夫」 一詞流行於元、明、清三代,它帶有流氓文化色彩,含義具震撼力,主要以低下層的社會文化為背景,迎合當代市井之徒的坦率性格和心理。據說,此語往往成了行兇作惡或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行為的「理論根據」。當時社會流行了一些俗語,諸如「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不能相信一個總說自己心腸直的人,心腸很直的人就不會這麼說;要防備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這種人一般是用這言辭粉飾自己的,真正仁義的人也不會這麼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過於善良,就會很容易被人欺負;馬過於和善,則容易被人當作坐騎來騎),至今仍為人引用。然而,這些主張卻令傳統的儒家倫理文化、道德價值觀、社會政治及倫理秩序受到極大衝擊。

不論「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先行還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先行,兩者均不符合我國儒家思想、禮教、道德的傳統風俗習慣,兩者明顯強調「不能心狠手辣便不能成為大丈夫」,並以之作為殘暴不仁和心胸狹隘的辯護詞。

試看宋代的幼兒啟蒙讀物《名賢集》(五言集):「但得一步地,何須不為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有十年壯,鬼神不敢傍。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長存君子道,須有稱心時。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地有三江水,人無四海心。有錢便使用,死後一場空。」可見宋代早已出現「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一詞。此「量」,就是「容人之量」;此「度」,就是「氣度」。此語培養人們的量度,是很好的格言,說明沒有量度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

綜上所述,不論「無毒不丈夫」一詞是因「度」、「毒」兩字音近而引致訛傳也好,或是「有心人」有意將「度」轉換為「毒」,改變其含義也好,抑或原文就是「無毒不丈夫」,但總而言之,所謂「大丈夫」,指的是有量度、有氣度、有氣節、有志向、有作為的男子漢,這屬「正能量」的言辭。然而,我們在坊間所見、所聞,總是流通「無毒不丈夫」的說法,電影亦有以「無毒不丈夫」為名的,相信此俗語屬訛變之詞,影響眾人的思維深遠。因此,我建議選用「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