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尋訪獅子國「海絲」印記 楊定都

 法顯足跡

 東晉僧人法顯抵達斯里蘭卡,比鄭和還要早一千年。公元三九九年,他以六十五歲的高齡,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西行至天竺(古代印度)取經。十年後,他從印度南部乘船抵達斯里蘭卡。

 篤信佛教的斯里蘭卡人崇敬法顯不畏艱險,一心求法的精神,把法顯棲身過的岩洞叫做「法顯石洞」,以香火供奉。法顯石洞位於科倫坡以南五十公里的一座山的腰間,寬、高約五十米,徑深八米,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岩洞。

 石洞所在的法顯山腳下,就是斯中友誼村。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紀念法顯,中國政府在此援建數百套民居,後來便形成了這座村莊。村口豎著一塊紀念碑,用僧伽羅文、中文和英文三種文字記錄兩國的友誼。

 法顯在斯里蘭卡家喻戶曉,還因為他寫的《佛國記》(又名《法顯傳》)記錄了一千六百年前當地風土人情,成為見證斯里蘭卡歷史的重要史料。據他記載,各國商人往來居住在斯里蘭卡,使這裡成為樂土,吸引更多人前來定居,於是發展成為大國。可見,斯里蘭卡的命運,從古至今都與海上貿易緊密相連。

 法顯生活的時代,交通極為不便。走陸路要過雪山,穿沙漠,還要躲避強盜和猛獸。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法顯之所以高出眾人之上者,因為他是有確鑿可靠證據的真正抵達天竺的第一人。」

 近八旬的法顯啟程回國時,再難在如此艱險的道路上跋涉。於是他選擇乘坐商船,乘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東行,幾經風浪波折後,終於公元四一二年在今天的山東嶗山附近登陸。

 法顯六十五歲啟程,回國已七十八歲,其間他由陸上絲綢之路西行取經,遊歷沿途眾多國家,又取道海上絲綢之路歸國,成為有據可查的走通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

 法顯走通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如今的絲綢之路,正在變成一條光明坦途。越來越多國家響應、參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更加暢通便利,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文化旅遊和民間交往日益頻繁,絲綢之路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復興氣象。(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