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天地)奶黃包   吃貨

咬一口剛蒸好的包子,彈牙,金沙般的內餡緩緩漫出,燙口,豐潤的油香頃刻塗滿口腔。熱氣騰騰的美食當前,我卻皺起了眉頭,查看擱在一旁的點餐紙,逐字複檢,怎樣看,紙上也是清清楚楚印著「傳統奶黃包」,可是,嘴裡嚼得正香的,據我判斷,明明應該稱作「流沙包」。

揮手招來了侍應,本想把吃不到奶黃包的怨氣一鼓吐出,但開口時又怯,怕是自己孤陋寡聞,不識得所謂奶黃包的「傳統」。於是我將態度擺正,用近乎求問的語氣,向侍應請教面前又白又胖的包子,到底是奶黃包,還是流沙包,結果我得到了年輕侍應的一個白眼和一句反問:「不都是一樣嗎?」

是吧,大家都是包子,不用分那麼細。其實對於奶黃的認知,我承認我在某個瞬間有過動搖,尤其是臨近中秋,各種流心奶黃月餅再次被哄搶,的確那香濃的鹹蛋香氣很是誘人,可與我印象中的「奶黃」相差太遠。或許奶黃月餅跟奶黃包不能相提並論,或許奶黃餡的定義,只是所有含蛋黃與奶的內餡的總稱,或許「奶黃包」只是個名字,「傳統」只是種宣傳方式;又或許,是我太過執著,對回憶裡的味道過分認真。

印象中,那架點心車前的掛牌,用白底紅字,或紅底白字寫著「傳統奶皇包」,是的,那時候的「奶黃」,足以在我心頭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