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從唐朝開始茶葉就運銷西藏,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青藏高原氣候乾燥、寒冷,種植業以青稞為主,畜牧業發達,藏族以肉和奶製品為主食,飲茶可以分解脂肪、幫助消化。同時高原缺氧,呼吸困難,易於疲勞和頭暈,飲茶不僅能大量補充水分,還能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欲、止渴生津、減輕疲乏、鎮靜去痛,故茶葉成為最理想的飲料。此外,高原地區很少吃到蔬菜和水果,營養比較單調,因此藏族群眾從飲茶中可以補充到大量的維生素C。有趣的是:藏族所吃的糌粑是用青稞炒熟後磨細定麵粉,加茶湯用手捏成團來食用,俗稱糌粑坨坨。藏民通常是一邊吃糌粑,一邊飲茶。由於長期生活習慣及自然條件的影響,茶葉已成為藏族群眾生活的必需品。
藏族將茶葉視為很貴重的東西,還作為一種象徵。男婚女嫁習慣用茶葉作為聘禮,舉行婚禮時要熬大量茶葉待客,且熬好的茶汁要紅艷,象徵婚姻美滿幸福、婚後夫妻感情百年好合。生下兒女時也要熬茶,顏色同樣要紅艷,以示生下兒女一定是英俊的人才。親友來祝賀新生孩子,也是說些小孩長大後能背茶、運茶之類的祝福話。如遇喪事也要熬茶,但茶湯要暗,表示不祥之兆。藏族相互饋贈禮物也以茶葉為貴,敬奉酥油茶是非常隆重的禮節。另外,酥油茶也是招待客人的珍貴飲料。藏族同胞非常好客,對賓客總是很熱情地請客人進屋,讓其在卡墊上就坐,然後斟滿一碗酥油茶雙手捧給客人。
藏族對酥油茶的配製和飲茶習俗十分講究,其方法是:先將磚茶弄碎放在盛有冷水的平鋁鍋中,加火熬煮,煮開後適量加幾次冷水,並攪動幾次以充分熬煮,然後用竹製過濾器濾去茶渣。茶湯倒入圓形的木質桶內,並加人酥油和少量鹽,用腳踩住木桶外的皮繩以固定茶桶,用雙手提動桶內的一木柄並上下有節奏地攪動,充分攬動一二分鐘,使酥油與茶水完全交融為一體,酥油茶即告做成。若再加入雞蛋或奶粉,則更添其美味。打酥油茶喜歡放入紅鹽,更可增添茶湯美色。打好的酥油茶要立即倒入壺內,並煨在微火邊,以保持一定的茶溫,但切忌用明火將酥油茶燒開,經滾沸,油與茶水就會產生分離,破壞其酥油茶味。此外,盛酥油茶的茶具也極為講究,通常使用木碗,有的用青瓷碗,但都是屬於小型碗。倒茶時,將茶壺用右手提起並輕輕搖動幾下,目的是將茶再次搖勻。喝茶時要慢飲,仔細品嘗酥油茶味,一次只喝一口,放下茶杯後隨即倒滿,始終保持滿杯,將茶喝盡是要起身離去不再飲茶的表示。
藏族茶葉消費水平很高,平均每年每人七八斤。主要是飲用磚茶,其次是沱茶、餅茶,拉薩有少量紅茶銷售。在青藏高原,茶葉對人體有顯著的功效,而且茶渣也是餵養牲畜的上等飼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