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有國學常識章節,一些文史緣起、典故多在其中,如:唐宋八大家、建安七子、古文運動、三蘇、三曹等。
例如早前便和學生談到「唐宋八大家」一詞,所謂「八大家」,他們便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八位,他們又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那時為備試,多以死啃硬背,故以九字方式記之:唐韓柳、宋三蘇、歐王曾。
八大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而王亦是一位改革派人物,史上便有「王安石變法」事件。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宣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六十四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八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說到一門三傑,漢魏政治文壇亦有曹家父子兄弟三人,合稱「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也。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描繪魏主曹操為一梟雄,其實他另有文人地位角色,其短歌行二首中名句,可謂膾炙人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正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二句,成嘗酒劉伶代名詞;而幼子曹植,當以其《七步詩》典故為人傳誦:「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形象生動、流傳千古。至於其兄曹丕,後世留有詩篇不多,惟他卻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典論.論文》的作者。它是筆者中學時代備試的古人文學評論之一(另有:姚鼐的《覆魯絜非書》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