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戊戌絕命詩  流 星

打一百二十年前起,每歲值「戊戌」之年,總令人想起當年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命詩」;「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詩情何等悲壯,意境何等豪邁。

一八九八年間,一對亦師亦友的廣東人;康有為、梁啟超,協助光緒皇推動維新運動,同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皇帝被囚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梁分別逃往法國、日本。參與舉事的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義士,稱為「戊戌六君子」,在京城菜市口被殺,歷時一百零三天的變法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變革最終以「戊戌政變」告終。

譚嗣同等六位熱血男兒,雖死猶生。譚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譚嗣同在囚壁寫下一首「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更廣為流傳。事後原詩卻有幾個「版本」、上述版本亦受質疑,謂非譚所作,乃維新推手之一梁啟超「偽作」云。不管史證若何,縱使可能是積非成是,譚嗣同的事蹟則永存後世。曾有一版本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但在一九九四年發現當年的刑部主事唐烜的日記《留庵日鈔》中,記錄譚嗣同的獄中詩,日記言:「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聞同司朱君云:譚逆嗣同被逮後,詩云: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獄中詩,除了少數幾個字外,與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引用的是一致。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晚清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仁學》作為維新派的哲學著作,書中譚嗣同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在《仁學》中,譚嗣同指出世界是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他的哲學為「仁學」。「仁」是萬物之源;「乙太」構成萬物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宇宙間各種事物只有「變易」,沒有「存亡」,只有「聚散」,沒有「生滅」。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年三十歲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台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譚嗣同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菜市口引頸待戮的譚嗣同,有一種以身殉道的悲壯。這種悲壯,終結了湘學「經世致用」精神在傳統道路上的努力,開創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國之路。

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梁啟超稱譚嗣同為:為國流血第一士。並書贈的橫匾為:民國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