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宋代「頂級學府」 孫虹
「先走近,再了解。」在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祝熹眼中,近千年時光流轉,朱子思想依然迸發活力。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朱子故里」,沿著書院、古街、舊居等朱子足跡,慢慢發現其不尋常之處。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後世尊稱「朱子」,其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麻陽溪畔、玉枕山上,這座始建於1192年的「竹林精舍」(後更名「滄州精舍」),是朱熹晚年居住、著述、講學與終老之地。1244年,宋理宗御賜「考亭書院」匾額,使其成為南宋儒學重鎮。
今年是朱子誕辰895周年。參與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的海內外專家學者19日走進考亭書院,感受宋代「大儒」朱熹的理學世界。
考亭書院前,歷經五百年風雨的明代石牌坊,保留著宋代建築規制。穿過古老的牌坊,步入書院,進門可見一條陡峭的石階。長長的階梯是後人用心的設計,階梯數量分別是49、71和41,體現了朱子一生創建書院的三個重要階段,亦暗示「書山有路勤為徑」。
其中,「49」指朱子49歲時修復白鹿洞書院並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對中國書院教育與建設影響深遠;「71」指宋慶元六年(1200),朱子在考亭書院去世,終年71歲;「41」則代表朱子41歲時為母守孝期間,創建了他人生的第一所書院——寒泉精舍。
拾級而上,只見黑白主色調的傳統式建築古色古香,與周圍黃綠相間的秋景相映成趣。祝熹介紹,2019年秋,考亭書院重建工程對外開放,書院由道原堂、集成殿、太極廣場和慶雲樓等仿古建築群構成,具備講學、祭祀、藏書等功能,並配套建設由明理苑、勸學苑、博學苑組成的觀書園。
在考亭書院,朱熹著書講學八年,學生遍至海內外,甚至有韓國「留學生」,堪稱宋代「頂級學府」。祝熹告訴中新社記者,考亭書院的「頂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當時論成就高、集大成之完整還有對後世的影響,院主朱熹無疑是「大佬」級別;二是此處的學生如陳淳、蔡元定、黃榦等,都在各自的學術研究中有所作為,形成影響深遠的學術傳承譜系,三是朱熹晚年的學術成熟期在這裡,形成了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
「因此,即便考亭書院當時的建築規模遠不如北宋四大書院,但學界認為,若以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足以與之相提並論。」祝熹如是說。
在祝熹眼中,朱子文化從來不是塵封的歷史典籍,不是枯燥的古老符號,而是可以流淌於當下、滋養現代心靈的活水,而考亭書院進一步助力朱子文化變得可感可觸、可親可近。
「從考亭書院的展陳佈置看,有大量的書院文化,有朱子的教育精神,此外每年舉辦的敬師禮、開筆禮、成人禮,也讓更多人走進書院,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祝熹說,講解員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他們不僅融合了高深的理學文化,還了解民眾乃至海外遊客的需求,把高深的道理轉化成通俗的語言,讓大家喜聞樂見。
重建至今,考亭書院已先後舉辦了朱子文化交流研學、海外朱子後裔尋根謁祖等100多場活動,接待海內外參訪人數超百萬。此外,以考亭書院命名的「考亭論壇」已成為國際性的朱子學對話平台。◇(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