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下水道的問題 陳青青

近日的颱風「楊柳」雖然遠在福建及粵東一帶登陸,但地處「楊柳」周邊的澳門,卻在短短四個小時內,由黃色暴雨警告,變為紅色暴雨警告,再轉黑色暴雨警告。特別是在氹仔、路環區域,更是一度「水漫金山」。

據氣象局通報,氹仔區最大降雨量超過二百五十毫米,路環區更超過二百六十毫米。錄得的最高水位,黑橋街站與石排灣站為零點三四米,益隆站為零點五本米,菜園路站為零點九二米。就是一個正常成年人來說,積水最多的地方,已深及腰部了。諸如店舖進水和小車將近被雨水沒過車頂的案例,有很多宗。

可能有人會說,這該死的颱風雨又破紀錄了。確實如此,至少在路氹一帶,就是如此。這話似乎把水浸街的事實,完全甩給了自然災害,不存在人為的過失。

因為澳門半島的降雨量少比路氹了一百毫米,以前動輒遭水浸的內港,這次卻有驚無險,平安無事。又有人站出來,說是新建的泵站發揮了作用。但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但也許是吧。

內港被水浸,歸咎於早期目光短淺,規劃不周,設計欠缺。此方面的因素肯定有,並且還佔據相當大的比重。但本次氹仔的水浸呢?和我們的下水道過細過窄有無關係呢?氹仔的許多地方,卻是回歸之後才大興土木的。

看看名城巴黎,那裏的下水道可以撐船。我們的下水道呢?無非就是籮筐口大小。而一旦被浸,就說這雨水是多少年一遇的。為甚麼我們的下水道不按百年一遇的雨水去挖掘去建設呢?卻僅按十年二十年一遇的雨水去設計和施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