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式戀愛vs那被時光遺忘的玫瑰  鏡平中學  甘晉宇

暮色籠罩的都市霓虹裡,手機裡的電子熒幕正滾動播放著某網紅的分手聲明。這場僅維持二十七天的戀愛,在千萬網友見證下如同煙花般轉瞬即逝。玻璃幕牆映出少年們低頭刷手機的身影,他們嫺熟地滑動著社交軟體,像挑選速食般篩選著心動對象。當「戀愛體驗卡」成為校園新風尚,我們不得不凝視這個時代的愛情困境:那些本該在春風裡緩慢生長的情愫,正在所謂的「速食文化」的洪流中褪去芬芳。

網際網路織就的巨網裡,年輕的心跳似乎正在被量化成數據符號。在短視頻平臺上,「十五秒確定關係」的教程離奇地獲得百萬點讚,但也許這也是一種對於真愛的踐踏吧。如同我們身邊的同學一樣,也總經歷著那些不長久但所謂「一生」的戀情,那些始於夕陽下的心動,往往在奶茶店的第三杯飲品後就戛然而止。《詩經》裡「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鄭重,在當代年輕人眼中竟成了天方夜譚。他們像品嚐限期甜品般消費著愛情,卻在深夜的朋友圈寫下「被愛如同中彩票」的惆悵。

這種情感速食帶來的創傷比想像中更為深邃。當十六歲少年將第十二任女友的備註又如同前十一次那樣,改為「寶寶」時,我看見的是整整一代人對情感的鈍感。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揭示,頻繁更換伴侶的青少年,其大腦中催產素受體正在逐漸減少——這原本是維繫長期親密關係的生物密碼。但他們沉迷於荷爾蒙的即興演奏,卻遺忘了愛情本該是歲月的交響樂,遺忘了這首交響樂,本該由一生去譜寫。就像《紅樓夢》中林黛玉聽聞心愛之人娶妻之人不是自己而殉情、獨對瀟湘館竹影的癡心守候,現代人卻在左滑右滑間,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古典情愫,稀釋成了即時滿足的數字遊戲。

但總有倔強的玫瑰在水泥縫隙裡綻放,在視頻平臺的記載中,在那嶺南小城的郵局裡,有每月初七都會寫信的少女,她將手寫信件寄給戍守邊疆的戀人,那信紙上的淚痕也正暈染著所謂「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堅持;上海弄堂深處,白髮老人每日推著輪椅帶妻子看梧桐落葉,五十年的光陰在輪椅轉動的響聲裡凝結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琥珀。這些穿越時光的相守,恰似暗夜裡的星光,提醒我們真愛從未真正消亡。正如敦煌壁畫上歷經千年的飛天依然衣袂翩躚,真摯的情感永遠能在時代的黃沙中葆其璀璨。

解鈴還須繫鈴人。當教育者帶領學生重讀沈復與芸娘「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往昔,當家庭用父母相濡以沫的日常取代對物質婚姻的算計,當社會停止用「剩男剩女」的標籤製造焦慮,屬於這個時代的愛情終將重獲生長的土壤。在成都的竹林茶舍,已有年輕人舉辦「慢戀愛工作坊」,他們用三十天時間共讀一本詩集,在墨香中等待心動的悄然降臨;高校的銀杏道上,重新出現了交換手寫日記的戀人,讓文字的溫度替代即時通訊的冰冷符號。這些細小的改變,恰似春風化雨,終將潤澤乾涸的情感荒原。

站在時代的分水嶺回望,那些在故宮紅牆下並肩聽雪的老夫婦,在麗江旅館共同侍弄多肉植物的情侶,在圖書館為對方輕輕拂去肩頭柳絮的少年人,都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真愛從未改變模樣,變的只是我們對待它的方式。當我們學會像古人養護青花瓷般珍惜感情,當年輕人願意用整個春天等待一朵花的綻放,被速食文化遮蔽的星空必將重新明亮。那時我們會懂得,愛情從來不是超市貨架上的快消品,而是需要用心血灌溉的傳世孤品,在時光的窖藏中愈發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