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五月五 圖文/南青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俗話說: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糭子,蘸白糖……
一眨眼的功夫,端午就將到了。說起端午,現代人大多只記得吃糭子,賽龍舟,其實作為傳統四時八節之一的端午節,遠遠不止吃糭子和賽龍舟。
糭子是端午節上的應節食物,不論大江南北,人們在端午節總要吃上一個糭子才算是過了節。糭,古字為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糭」。後世則改變其形,多寫作「粽」。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糭形成了南北風味,做法同口感都有明顯區別。北方的糭主要以甜味為主,以糯米、紅棗、紅豆等材料混合或者單獨為餡料。南方的糭以鹹味為主,更以廣東口味為代表,以當肥瘦豬肉、鹹蛋黃和糯米等食材做成,仲會加入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調配為餡,口味鹹鮮香,使糭嘅口感層次更豐富。
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的地方通常都是出產稻米和多河道、港口的地區,正是江南沿海地區的特色。除了龍舟競賽和吃糭子,還有吃「五黃」的習俗,即「雄黃角黍過端陽」。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江南民間習俗,在端午節吃「五黃」,「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其中雄黃酒因為《白蛇傳》中白娘娘端午飲雄黃現形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端午節」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漢代《風俗通義》首次明確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的節俗,標誌著端午節作為獨立節日的初步形成。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行文至此,端午將至,在現代與傳統的邂逅中,糭葉裹着希望,艾草散發清香。願讀者在端午節收穫滿滿的幸福與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