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珍禽圖》領銜 一波大展「五一」來襲
【中新社北京四月三十日電】(記者 應妮)「五一」長假在即,北京各大文博場館備好了「文化大餐」以饗觀眾。
四月三十日正式向公眾開放的「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無疑是重磅。一百一十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貴作品中,宋元作品達二十四件。最受關注的五代畫家黃筌《寫生珍禽圖》是中國永久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該作被譽為中國花鳥畫範本,記者在現場看到,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二十四隻,鳥雀或靜立,或展翅,或滑翔,動作各異,生動活潑;昆蟲有大有小,小的雖僅似豆粒,卻繪製得十分精細,須爪畢現,雙翅呈透明狀,鮮活如生。
展廳裡,從宋代崔白、趙佶、李迪、林椿,元代趙孟頫、任仁發、王淵、盛昌年,明代邊景昭、沈周、呂紀、徐渭,到清代蔣廷錫、華嵒、郎世寧、虛谷等歷代善於描繪動物的名家拿出代表作。展品題材涵蓋了禽鳥、畜獸、草蟲、鱗介等多個門類。繪畫技法上,有工筆重彩的細膩,有沒骨輕靈的飄逸,更有水墨淋漓的豪放,筆底之間意趣盎然。
《鳥譜》《獸譜》《海錯圖》三套動物圖譜實現了首次同展。前兩套更是突破了平鋪陳列的常規做法,各精選了二十一開,以量身打造的畫框懸掛式陣列呈現。
該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魯穎表示,「萬物和生」源自戰國思想家荀況的《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希望藉此展,讓觀眾在欣賞歷代名家筆墨下萬物生靈的同時,感受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體悟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共生之美。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同日開放「生生之道──中醫藥非遺主題展」。整場展覽籠罩在濃郁的中藥材味道中,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展示了近五十項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此演繹中醫藥的根與魂、道與法、術與技,展開中醫藥融入生活、煥發生機活力的生動長卷。在這裡,觀眾不僅能看到一服中藥的誕生流程,還能親自體驗如何炮製中藥。
現場還專門設置了一處中醫藥仿古街區,匯集知名中藥品牌與非遺項目。陳李濟的百年陳皮、知名中成藥片仔癀及其相關日用產品,以及各種中藥香囊、茶包等實用展品都在現場展覽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佗五禽戲的第五十九代傳承人華一帶來精彩表演,剛柔並濟的招式盡顯五禽戲神韻,吸引觀眾駐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