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日本人墓地公園(下) 圖文/平川
談到新加坡的日本墓園,便要從1888年說起,那時候在新加坡經營妓院又同時是橡膠園老闆的日本人二木多賀治郎,因發現有日本人的遺體與動物遺體葬在同處,於是便與友人聯名向英國殖民政府請願,希望將自己的七公頃橡膠園土地,開闢為日本人墓地,好讓那些客死在新加坡的日本人有一個安葬的地方。
1891年,殖民政府批准了這塊土地為日本人專屬墳場,所以這座墓園至今已有134年歷史。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有不少商人到世界各地經商,在二戰時期,日軍對各地進行侵略,所以在東南亞,像香港、印度、馬來西亞及台灣等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日本人的墓地,而新加坡這座日本人墓園,最早埋葬在裡面的,便是在新加坡過世的南洋姊,其後相繼埋葬了戰死的日本海陸空軍官和士兵,以及日本文人、和尚、醫生和商人等。二戰時期,日軍控制了這座墓園,並用來容納那些在二戰中被殺害的日本士兵及日本戰犯的屍體。
日本投降後,墓園曾被關閉多年,直到1951年,新加坡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日本人才得以入境新加坡,於是這座墓園又重新被人關心起來。日本向新加坡提出尋找戰爭遺骸的請求,並鼓勵民間出資建立紀念碑,以紀念那些客死異鄉的日本人,並提供修復墓園的資金。1969年新加坡政府把墓園交還給日本協會所有,從1973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基於禁止墓園擴張的政策,不再容許把屍體埋葬於此,但為著對亡者的尊重,所以允許墓園的存在。
走訪之前,我們先做了一些功課,對內裡的情況有了一些掌握。在墓園裡,從墓碑上所刻的文字、墓碑的大小、形狀以及裝飾的差異,或多或少可以代表逝者生前的地位與階級。我們在一些區域發現有很多細小的墓碑,死亡年齡都是在14至15歲之間,那些便是一些南洋姊的墓碑。墓碑上只刻著「XX信女」,並沒有刻上逝者的名字,「信女」二字是指妓女在死前皈依了佛門,而墓碑上只刻上她的法號(或稱戒名),沒有留下她的真正姓名。
墓園裡,有些「住客」是比較特別的,例如一個名為釋妙倫信女的墓穴,規模大而精緻,並且還特別裝上一扇鐵門,看來是大有來頭的,可惜不知逝者詳情。有一塊黑色的紀念碑,是紀念早期日本人在新加坡的領袖中野光三(1869-1923),由於碑石體積大,顏色又與眾不同,所以格外顯眼,據說他是一名醫生,與孫中山先生過從甚密。日本大文豪二葉亭四迷(1864-1909)的墓也在那裡,他的墓碑以草書刻就,是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鼻祖,又是俄文翻譯家,地位等同我國的魯迅。
墓園裡另一位知名人士是山本音吉(1818-1867),是首名環遊世界的日本人,也是第一名在新加坡定居的日本人,1867年在新加坡病逝。他的骨灰曾輾轉安放在基督教墳場,無人認領,直到2005年,骨灰被一分為二,一半運回日本,另一半存放在日本人墓地公園裡,以紀念他在獅城生活的一段歷史。
來到墓園的盡頭,有一間「御堂」,是給到訪者參拜的地方,它曾經兩度被拆卸,直到1985年才再次重建。在園內還有三塊「戰爭慰靈碑」,是日本戰俘瞞著英國殖民政府建造的,在它的後方,還立有一根寫著「納骨一萬餘體」的柱子,是安置陣亡士兵的骨灰。
遊罷排列整齊的日本墓地公園,感到內裡一點也不擁擠,真的像是個公園,只願人們透過墓園的故事,從中反思戰爭帶來的災難,以及和平對全世界的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