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口)危機誰屬  泳藍

 《i人質危機》的製作靈感宣稱是源於一宗發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某品牌店舖內的狹持人質事件,雖然它的確呈現了從新聞、報章、人物資料等結合而成的畫面,觀眾能夠從多角度知道警方、市民、匪徒和人質在事件中的舉動,然而一板一眼的陳述、支線散眾卻不見得深入發展、主要人物毫不立體、社會問題事件也欠缺深入挖掘事因,令人摸不著頭腦這到底是一部劇情片還是紀錄片。

 在片中多次強調自己是保加利亞國籍的主角,滿以為會和飄洋過海到異地工作、可能和匪徒有背景的連繫、反映多元文化或全球化等方面有所發揮,可惜他就僅是一個保加利亞男人而已。他患有心臟病需要定時服藥、他有分隔兩地的愛妻、他處於「只是買耳機卻成為了人質」的不幸、甚至他多次和匪徒有深入的交流,但以上種種都僅被紀錄下來了,後續卻完全沒有發展起來。聰明的觀眾總是明白,人質必定要保留到最後一分鐘,否則匪徒便沒戲唱了,難道匪徒要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作為籌碼去跟警方談判嗎?那麼,人質的國籍、背景和健康狀況,又何需要大費周章去描繪?

 由於真實事件裡的匪徒被警車撞倒後翌日便死去,這也在電影中完全忠實被反映出來,所以匪徒的動機已經無從考究,觀眾在《i人質危機》裡同樣得不到答案,但是這在劇情片裡是說不過去的,當主要人物的行為動機沒有得到適當說明,他所引起對其他人的影響、對周遭事件的反應,便只會淪為單純的不幸。導演巴比布爾曼斯沒有嘗試給出一個自己認為的答案,匪徒可以是一個神智不清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是被社會制度壓抑下的抗議者、可以是缺乏關愛而尋求注意的隱蔽人士……正因為現實中留下了謎團,電影裡何不天馬行空地借題發揮?匪徒最終的死亡,除了談判專家似乎曾有一絲的惋惜(是因為匪徒的死亡還是談判任務的失敗仍說不準),沒有其他人表達出任何情緒,它亦是直觀地反映出導演對這宗新聞的冷漠和片面情感。

 事件隨著匪徒的死亡而告終,片末煞有介事地特寫了幾個人物,包括人質、店員、談判專家和警員,可能是想要引起觀眾注意事件對人們的創傷吧?只是影片從開始至結束的拍攝手法,已經把觀眾與故事的距離拉開得很遠了,難道單憑數個痛哭流淚的鏡頭,便能令觀眾感同身受?《i人質危機》的製作雖然並不馬虎,演員也見投入了相當的努力去進入角色,可惜導演眼高手低的表現手法,令電影作品流於拼湊和表面化,也許片名的「危機」二字並不屬於故事,而是提醒觀眾將會獲得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