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夫子,望今朝 培正 劉開顏

 春秋時期,諸侯稱霸,禮崩樂壞,民不聊生。此等亂世之下,在當時的魯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誕生了一個牙齒外翻、頭骨凹陷的男孩。但與其的外表不相稱的是他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至於後世無數經史子集都記載著這個偉大的名字——孔仲尼。

 少時的孔子只想吃一碗粥,喝一碗湯,找個樹根納涼,無心思考那些深奧的哲學問題。成年後的他做過許多卑賤的工作,他打過雜,當過計數的小吏,接觸過許多的底層民眾。在此之後他認識到了思想的重要性,創辦了自己的私人學校,將思想傳給更多的人。這些人的一生又成為了孔子思想最好的實踐者。

 魯國有個大夫稱季桓子。一次他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觀看八佾之舞,孔子聞知此事後極其憤怒,大呼「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橫行縱列也,八佾則指有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的大型樂舞團。這種原來只有周王才能夠享受的規格現在全然被打亂。

 但正如恢復周禮和禮崩樂壞的矛盾一樣,他所希望的社會並不會直接建成,孔子的哲學思想彷彿超越了那個年代的其他人,但又更顯現出了貧瘠的物質世界不會阻止精神世界的豐富。「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儒家偉大著作《論語》中這一句句深奧的哲理,卻都來自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生活。正如「仁」,他脫胎於春秋亂世,致力於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面貌。然而孔子深刻地理解「物極則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單純的「禮」和「仁」並不能達成自己的社會理想與價值。如果將「仁」做到極致,則人與人之間失去原則;如果將「禮」做到極致,則人與人之間失去團結。因此,他又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為中和,庸為不變,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

 這與當時的社會潮流是背道而馳的。但孔子卻在不停地豐富著他的精神世界,並將其付諸實踐並傳播下去。

 精神的富足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指導實踐。

 雖然愛是一種自發的情感,但是孔子對於「愛」是有自己的設想的。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他用孝來作為進入仁,泛愛眾的渠道。這種「愛有差等,非同兼愛」的思想正是他在恢復周禮上的努力。

 政治建設上,在他看來,「德治」與「禮治」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辦法,應作為為政之本。三千年前,殷商,這個擁有著強大軍隊的王朝,在牧野之戰之後,殷商統治者商紂王自殺,殷商被「小邦周」所滅。這讓後來周朝的執政者周公認識到,商亡於重刑,因此失德而武傷百姓,導致亡國。因此,他在周朝立國之始,一改商朝「以天為威,以刑制民」的做法,將國家的基礎建立在民眾的基礎之上。這就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前身。後世孔子將這種思想理論化,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他看來,「用刑」只是治標的辦法,不能長久,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能治本。這是他在國家建設上的努力。

 雖然我們的學習生活看上去非常的普通,但那只是基於現在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得出的結論。我們所認為的那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遊戲、漫畫、短視頻……如果不加深思,那將會是單純的「奶頭樂」——快樂一時,但沒汲取到任何的養分,最終只有空虛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澳門青年,我們理應學習孔子這種躬行實踐的思想,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的精神想法引領自己的物質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成為像孔子那樣的至聖。但我們卻可以追隨先賢孔子的腳步,為自己的理想抱負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