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對比之妙,感悟黍離之悲——《揚州慢》賞析 濠江 鄒檸燦
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黍離之悲作為一種深沉的文化記憶,自《詩經·王風·黍離》以來便成為文人表達家國哀思的重要母題。當姜夔於淳熙三年(1176)冬至駐足揚州城外,目睹這座曾經「淮左名都」的滿目瘡痍時,便油然而生出無限哀時傷亂之感。而太平盛世之景和兵連禍結之狀,巧妙地融於一首詞中,主要得益於姜夔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整首詞在強烈的對比中又融合了虛實、典故,寫出了戰爭給揚州城帶來的痛苦與災難,令人悲憤扼腕。
虛與實的對比,昔日熱鬧的景象與今日的殘破的景象進行對比。在《揚州慢》一詞中,姜夔開篇便寫道:「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短短八個字,喚起揚州昔日的繁華記憶。揚州不但是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而且也因其交通之方便、商賈之薈萃,為世人所鍾愛。但「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由於遭受外部敵人的侵襲,過去的高樓、精美的雕樑和畫棟都已化為了「廢池喬木」。當年的盛世景象也早在鐵蹄的踐踏之下化成了灰燼。詞人通過「春風十里」與「薺麥青青」的對比,「名都」與「空城」的對比,將繁華熱鬧與蕭條清冷兩幅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通過芍藥怒放,卻無人欣賞,來生動地展現了揚州城從鼎盛到衰落的過程,在「豆蔻詞工」和「難賦深情」的對比中,寄寓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沉痛心情,令人扼腕歎息。揚州,還是那個揚州,但揚州已不再是那個揚州。
在虛與實的對比中,詞人又通過典故讓讀者去領略揚州昔日經濟的繁華和文化的繁榮。姜夔在詞中大量運用杜牧的詩意典故,如「春風十里」、「豆蔻詞工」、「杜郎俊賞」、「青樓夢好」、「冷月無聲」等,這些被戰火焚毀的城市記憶和文化記憶,恰恰構成了詞中最動人的部分。當詞人寫下「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時,他不僅是在悼念揚州的物質毀滅,更是在哀歎一種文化記憶的斷裂。杜牧筆下的揚州風流已成為不可復現的「紙上揚州」,這種文化記憶的失落感,使得黍離之悲從單純的城市衰敗上升到了文明斷裂的高度。
冷色調與暖色調的對比。杜牧和姜夔,兩個人,一座城。同是揚州,但塵世浮沉,杜牧與姜夔分別看到了「名都」和「空城」兩個橫斷面。這首《揚州慢》以姜夔的冷色調為主,穿插杜牧的暖色調,不同朝代的兩個人隔空握手,完成了精神對話。姜夔不僅精心挑選了「廢池喬木」「空城」 「二十四橋」「冷月」等典型的意象,而且通過冷色調與暖色調的對比,增強了詞作的畫面感。「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紅藥」即「芍藥花」,花開之時格外豔麗。但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卻用「冷月」與之相配。冷色與暖色之間的對比,使得「山河之悲」被無限地放大,充分地表達出詞人內心的悲痛與哀傷,增加了作品的張力。
整首詞,詞人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修辭,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對比,將不同時空中的揚州進行比較,充分展現了物是人非的沉重悲涼,讓黍離之悲更加立體化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更加深刻地留在讀者心中。◇